阮霏霏挠挠头:
“嘿嘿,这不是就缺个机会么,大人上次问我要什么赏,现在我想好了,请大人推荐我进国子监,我要参加下个月的乡试!”
“噗嗤!”
“噗嗤!”
冯秀兰和文淑玉同时笑喷。
文淑玉道:
“你当认几个字就能参加乡试呢?就算进国子监,也得有真才实学,不能输于秀才。”
阮霏霏道:
“你怎知我没有真才实学?冯大人,我这里有一篇昨晚刚写的文章,您帮忙掌掌眼,看我够不够格进国子监。”
冯秀兰笑了笑:
“你这丫头,也太轻狂了!行,我倒要看看,你写了什么。”
她接过阮霏霏手中的纸,展开来一看,顿觉眼睛一亮:
“好字啊!”
楷法遒美,端庄大气。
开头的题目是:论救荒安民之道。
冯秀兰的目光在纸上不断移动,眼中的惊讶愈发明显。
文章中对救荒安民之法论述详尽,分为上中下三策。
其中下策和中策朝廷都使用过,无非就是开仓放粮,募集善款之类。
但看到上策时,冯秀兰双眼放光。
“以工代赈?妙啊!本官怎么没想到?”
“好文章!见解独到!文采斐然!你这丫头竟有如此才学?”
冯秀兰惊喜不已,忍不住拍案叫绝。
文淑玉诧异,也凑过去看,没过一会儿,同样露出了惊艳之色。
阮霏霏得意地扬起下巴:
“怎么样,冯大人,学生是不是有资格拜您为师?现在可以推荐学生进国子监了吧?”
冯秀兰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读了两遍方才舍得放下。
她上下打量着阮霏霏,说道:
“以工代赈,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阮霏霏开始侃侃而谈:
“我们小老百姓,即使落难,其实也想要一些体面,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像个乞丐一样接受朝廷施舍。”
“倘若能给难民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谁又愿意饿着肚子等施粥呢?”
“而每个地方,都需要修建城墙道路,开沟挖渠,与其征召劳工,逼着百姓服徭役,不如就把这些活交给难民干。”
“官府只需供应一日两餐,以及少量工钱便可。这样既能创造就业,解决难民的生计,又能改善基建,促进地方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