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正名之战,铁证如山

匠人集团的新闻发布会,定在次日上午十点,地点就在产业园新建成的报告厅。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国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财经媒体和科技媒体的记者,长枪短炮将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所有人都嗅到了这场发布会不同寻常的火药味。

后台休息室,气氛凝重而肃穆。

宋济民老先生换上了一身崭新的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虽然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铁柱亲自为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温声道:“宋老,别紧张,把您知道的,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真相,在我们这边。”

宋济民用力点头,深吸一口气:“铁柱总,你放心,我绝不会让那些小人得逞!”

王胖子在一旁搓着手,既兴奋又紧张:“柱哥,都安排好了!国内外主要直播平台都接通了!咱们这次,非得把那些造谣的混蛋脸打肿不可!”

小陆最后一次检查着准备好的证据材料——厚厚的原始实验记录扫描件、专利申请历程时间线、以及“星尘”与“涟漪”在技术路径上的详细对比分析报告。李哲和严教授则反复核对着技术说明的要点,确保万无一失。

老刀如同幽灵般守在后台入口,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周围,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上午十点整,铁柱率先走上发布台,他身穿深色西装,身形挺拔,面容沉静,目光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记者,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场。宋济民在李哲和小陆的陪同下,紧随其后。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不绝于耳。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铁柱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报告厅,沉稳有力,“感谢大家今天前来。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我公司‘星尘’材料原创性的不实言论和恶意诋毁,严重损害了我公司及研发团队的声誉。今天,我们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目的只有一个——用事实说话,以正视听!”

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强硬的态度让台下记者精神一振。

铁柱首先示意小陆播放PPT。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了“星尘”项目从立项、理论推导、无数次实验迭代到最终成功的完整时间线和关键节点记录,每一页都盖有公司的公章和项目组的签名,逻辑严密,无可辩驳。

“这是‘星尘’材料完整的研发日志和实验记录。”铁柱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所有记录均可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核查。我想请问那些匿名的所谓‘业内人士’,你们指控我们‘借鉴’或‘脱胎’,证据在哪里?难道就凭你们空口白牙的臆测和几十年前一个关联性都存疑的失败项目吗?”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记者们飞快记录和拍照的声音。

紧接着,李哲上台,从技术角度详细阐述了“星尘”独特的拓扑结构设计理念、创新的气相自组装辅助离子束沉积工艺,并与网络上提到的“涟漪”项目理论构想进行了专业对比。

“科学的发展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攀登。”李哲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执拗,“我们从不否认前辈的探索和贡献,宋济民老先生带来的笔记也给了我们宝贵的启发。但是,‘启发’与‘抄袭’有着本质的区别!‘星尘’的微观结构模型、制备方法、性能指标,完全是我们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成果!这一点,有任何专业质疑,我们都欢迎在公开、公正的学术平台上进行讨论,而不是躲在网络背后进行污蔑!”

他的发言专业而严谨,用技术事实彻底驳斥了所谓的“原创性质疑”。

然后,是整个发布会最引人注目的环节。

铁柱亲自搀扶着宋济民老先生走到台前。聚光灯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宋济民有些紧张地握了握话筒,但当他看到铁柱鼓励的眼神,以及台下那些期待的目光时,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将积攒了一生的勇气都用了出来。

“各位记者朋友,我叫宋济民。”老人的声音起初有些颤抖,但很快变得清晰而坚定,“我就是几十年前,‘涟漪’项目组的一名普通成员。今天站在这里,我要郑重声明!”

他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