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龙潜于渊,暗流汹涌

荆南的春天,来得比北方要早许多。湘水渐涨,两岸柳色新绿,稻田里也已蓄满了水,映照着天光云影,一派生机勃勃。临湘城作为刘协荆南小朝廷的临时都城,经过一个冬季的消化与建设,已然褪去了初占时的慌乱,显露出几分帝都的雏形与气象。

皇宫由原太守府扩建而成,虽远不及许都洛阳的宏伟,但规划严谨,功能区划明确。前朝后寝,泾渭分明。刘协摒弃了许多繁琐的宫廷礼仪,强调务实高效,但必要的皇家威仪依旧维系,以彰显正统。

后苑,新辟的“兰台阁”临水而建,景致最佳。此处不仅是甄宓的寝宫,也渐渐成了刘协在处理冗繁政务之余,一处可以稍作喘息的静所。

此刻,阁内暖香浮动,甄宓正俯首于案前,纤纤玉指握着刘协命工匠特制的“铅笔”,由石墨与黏土混合烧制,在一叠质地略显粗糙但已勉强可用的新纸上,认真誊写着什么。她神情专注,侧脸在春日暖阳下勾勒出优美的弧度。

刘协轻步走入,挥手屏退了侍立的宫女,静静站在她身后看了一会儿。纸上誊录的,并非诗词歌赋,而是他前几日与诸葛亮、以及桐柏山的荀彧书信商议后,初步拟定的《科举取士试行纲要》的草稿。其中许多名词、概念,如“分科取士”、“糊名誊录”、“策论实务”等,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堪称离经叛道,晦涩难懂。但甄宓不仅字迹娟秀工整,还在一些段落旁,用更小的字做了注解和疑问,显是真正读进去了,并有所思。

“爱妃何时对这些枯燥政论感兴趣了?”刘协含笑开口。

甄宓闻声,连忙起身欲行礼,被刘协扶住。她微微脸红,轻声道:“陛下励精图治,所思所行,皆是为了再造大汉,臣妾虽愚钝,亦想略尽绵力。况且……”她顿了顿,美眸中闪过一丝聪慧的光芒,“陛下这些新政,看似惊世骇俗,细思之下,却直指时弊。若能推行,或许真能打破数百年来世家壅塞人才之局,使寒门英才有出头之日。只是,其中关窍甚多,阻力……想必也是极大。”

刘协拉着她一同在窗边的软榻坐下,叹道:“知我者,文昭也。”他习惯性地用甄宓的字称呼她,显得更为亲近。“阻力何止极大?简直是与天下世家为敌。但这一步,必须走。汉室之衰,根子之一便在于此。只靠几个顶尖谋臣猛将,打不下江山,更治不好天下。需要的是成千上万受过基本教育、懂得实务、心怀国家的基层官吏。”

他随手拿起一张甄宓写过注解的纸,指着一处她提出的关于“算学”科考核范围的疑问,耐心解释道:“朕设算学,非为培养账房先生。水利工程需计算土方,粮草调配需核算里程损耗,军械制造需精通几何比例,乃至日后征收赋税、管理国库,皆需精于计算之人。此乃实学,是强国之基。”

甄宓听得眼眸发亮,她发现刘协的思维如同一个无尽的宝藏,总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而新颖的道理。她不由赞道:“陛下胸襟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只是,这些道理,那些皓首穷经的世家大儒,恐怕难以理解,更不会认同。”

“所以需要时间,需要引导,更需要……实力。”刘协目光投向窗外,变得深邃,“待朕兵锋更盛,地盘更广,说的话,自然就更有分量。眼下,先在荆南小范围试行,培养第一批‘种子’。”

他转而握住甄宓的手,语气柔和下来:“这些日子,辛苦你了。既要打理宫内事务,还要帮朕整理文书,参详政事。”他注意到她眼底淡淡的青黑,有些心疼。在这个时代,能遇到一个不仅容貌绝世,更能理解他超越时代理念的红颜知己,是何其幸运。

甄宓感受到他的关切,心中甜暖,轻轻摇头:“能为陛下分忧,是臣妾的福分。只是臣妾才疏学浅,唯恐做得不好,误了陛下大事。”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刘协由衷道,“你的细心和见解,很多时候能给朕和孔明他们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这兰台阁,日后或可成为朕的一个‘机要秘书处’,你就做朕的第一任‘秘书长’,如何?”他半开玩笑地说道,用了些现代词汇。

甄宓虽不完全明白“秘书长”之意,但能感受到其中的信任与倚重,嫣然一笑,如百花绽放:“陛下有命,臣妾敢不尽力?”

两人相视而笑,温馨默契在春日的暖阁中流淌。在这乱世之中,这份基于理解与扶持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

与荆南春日暖阳下悄然滋生的新政与温情相比,北方的许都魏宫,则笼罩在一片肃杀与权谋的寒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