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檄文震世,龙翼南张

桐柏山的深秋,寒意渐浓,但比天气更冷的,是骤然绷紧的天下大势。那篇出自桐柏山,盖着“大汉皇帝刘协”玺印的《讨曹逆檄》的檄文通过“潜云”残存网络与靖安司之手,如同拥有生命的瘟疫,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它被抄录在粗糙的麻纸上,被镌刻在竹简上,被口耳相传于市井乡野。它出现在许都的城门告示栏上,被巡城士卒惊慌地撕下,却又在下一刻出现在某位公卿的案头;它流传在荆州襄阳的酒肆茶楼中,引得士子们压低了声音,目光闪烁地激烈争论;它被快马送入江东建业,孙权捧着那份字字如刀的檄文,沉默良久,最终只对身旁的鲁肃叹了一句:“刘协……不再是许都那个傀儡了。”;它甚至被商队带到了西凉,就连益州刘璋的宫殿里,也隐约回荡着关于“正统”与“僭越”的低语。

这篇檄文的力量,不在于辞藻多么华美,而在于它精准地撕开了曹操权力法理上最脆弱的外壳。它将“魏代汉兴”的“天命”外衣扯得粉碎,将曹操赤裸裸地暴露在“国贼”的审判席上。对于许多仍心怀汉室,或仅仅是需要一面道德旗帜来掩盖自身野心的势力而言,这篇檄文无异于久旱甘霖,黑夜明灯。

天下士林,暗流汹涌。许多原本对曹操抱有幻想,或被迫屈从的士人,心中那杆秤开始倾斜。尽管曹操的屠刀依旧锋利,但“道统”与“大义”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比刀剑更能侵蚀人心。

荆南,长沙郡治所临湘城下。

秋风吹拂着略显破败的城垣,也吹动着城外森严的军阵。赵云银甲白袍,手持龙胆亮银枪,立于阵前,神色冷峻。他身旁,马超一身西凉铁铠,手持虎头湛金枪,眼中战意熊熊,仿佛一头亟待扑食的猛虎。他们身后,是五千经过桐柏山严格训练、装备了部分改良军械的精锐。

城头之上,长沙太守韩玄面色惶急,他麾下将领如杨龄之流,亦是面露惧色。城外这支军队来得太快,太突然,仿佛神兵天降。更让他们心惊的是,军中那面迎风招展的“汉”字大旗,以及旗下那面稍小一些的“赵”字将旗。

“城上守军听着!”赵云声音清越,却带着穿透战场的威严,“我乃大汉天子麾下,平南中郎将赵云!曹贼篡逆,天人共愤!今奉天子诏,讨逆复汉,光复荆南!韩太守,尔等世食汉禄,岂可助纣为虐?若开城归顺,天子仁德,必不追究!若执迷不悟……”

他话音未落,身旁的马超早已不耐,猛地举起长枪,厉声喝道:“与这些背主之贼多言无益!儿郎们,随我破城!”他性子暴烈,这些时日潜伏山中早已憋闷坏了,此刻只想厮杀。

“孟起且慢!”赵云急忙阻止,低声道,“陛下有令,首重速决,亦需争取民心,减少破坏。戏先生与元直先生已有安排。”

仿佛是为了印证赵云的话,城头上突然一阵骚乱。只见老将黄忠须发皆张,手持赤血宝刀,大步走到韩玄面前,声若洪钟:“太守!曹操篡汉,乃国贼也!赵将军乃奉天子正朔而来,我等身为汉臣,岂能抗拒王师?末将请令,开城迎驾!”

韩玄又惊又怒:“黄汉升!你……你欲反耶?”

黄忠怒目而视:“非是黄忠反,是太守欲背汉乎?!”他身后,一批早已被“山越商行”(原皇商)暗中拉拢的军中子弟也纷纷鼓噪起来。

与此同时,城门处突然杀声四起!却是徐庶早已安排好的内应,在靖安司细作的配合下,突然发难,砍翻了守门士卒,奋力打开了沉重的城门!

“城门已开!全军冲锋!”赵云见状,知道时机已到,不再犹豫,龙胆枪向前一指!

“杀!”马超狂吼一声,一马当先,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向洞开的城门。西凉铁骑紧随其后,马蹄声如雷鸣,震得大地颤抖。

城头守军见城门失守,主将内讧,又见城外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尤其是马超那骇人的冲锋势头,顿时斗志全无,纷纷弃械投降或四散奔逃。韩玄见大势已去,在亲兵护卫下,仓皇从另一侧城门逃窜,欲投奔零陵。

长沙郡,临湘城,一日而下!

赵云、马超入城后,立刻张贴安民告示,申明军纪,所有士卒秋毫无犯。同时,由戏志才出面,安抚城中士绅,启用黄忠等愿意归顺的将领,迅速稳定了局势。

拿下长沙后,大军毫不停歇,挟大胜之威,兵分两路。赵云率一部精锐,以黄忠为向导,追歼韩玄残部,并兵不血刃地收服了长沙郡下属各县。马超则与徐庶配合,直扑零陵。

零陵太守刘度本就庸碌,其子刘贤早已被金银美人腐蚀,加之靖安司散布的“曹操清算”谣言使其麾下人心惶惶。马超铁骑刚到城下,刘贤便在徐庶的“劝说”下,逼迫其父开城投降。

荆南四郡中的两大郡——长沙、零陵,在檄文发布后的短短十余日内,便相继易主,落入了刘协手中。武陵郡太守金旋闻讯,惊惧交加,又见赵云、马超兵锋正盛,加之境内五溪蛮时有异动,在得到刘协承诺保留其职位、共同抗曹的保证后,也选择了上表归附。唯有最南端的桂阳郡太守赵范,态度暧昧,仍在观望,但已遣使至赵云军中表达“善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捷报通过加密信道,以最快的速度传回桐柏山。

当信使将那份带着荆南尘土气息的捷报呈上时,整个桐柏山基地沸腾了!士兵们欢呼雀跃,将领们扬眉吐气,谋士们则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希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