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雨师真容

雨幕中的城市仿佛被罩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缸里,一切都变得模糊而不真实。林宇站在教堂地下密室里,指尖抚过刘永新最后留下的字迹:“他们找到了雨师。”

徐达远推门进来,带来一身湿气和高分贝的焦虑:“全市搜索没有任何‘雨师’的线索。这个名字就像个幽灵。”

林宇的目光仍停留在那些发黄的照片上。其中一张拍摄于1998年雨夜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年轻的刘永新和另一个男人站在教堂前,两人中间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照片背面写着:“与明辉、雨师最后的合影。”

“李明辉...”林宇喃喃道,“光明社创始人的儿子。那这个雨师...”

技术队放大了照片中少年的面容。经过图像增强,少年清秀的脸上有双异常明亮的眼睛,左手腕隐约可见一个胎记——雨滴形状。

“查这个胎记,”林宇立即道,“医疗档案、学校记录,任何可能的地方。”

与此同时,对刘永新遇袭现场的勘查有了惊人发现:图书馆后巷的监控虽然被干扰,但对面便利店的安全摄像头捕捉到了一闪而过的画面——袭击者中有人手腕上有着同样的雨滴胎记。

“雨师不是一个人,”林宇恍然大悟,“是一个代号。所有有这个胎记的人,都可能被称为雨师。”

这个发现让调查范围急剧扩大。通过医疗档案数据库,全市找到十七个有类似胎记的人,年龄从十五岁到七十岁不等。

“像个邪教组织,”徐达远看着名单,“通过胎记认定特殊身份?”

排查工作连夜展开。大多数有胎记的人都过着普通生活,对“雨师”的称呼一无所知。直到访问到名单上第七个人——个退休的历史老师陈建国。

“雨师?”陈建国推了推老花镜,“年轻时确实有人这么叫过我。说是什么‘天命之人’之类的疯话。”

他讲述了一段往事:1998年,光明社分裂前夕,确实有个秘密仪式,认定了一批有“雨滴胎记”的人为“天命使者”。但随着社团分裂,这个说法就没人再提了。

“李明辉那孩子最执着,”陈建国回忆,“他坚持认为胎记代表着特殊使命。”

线索再次指向已经“死亡”的李明辉。技术队重新检查了纺织厂案的所有证据,发现当时确认的尸体虽然与李明辉DNA匹配,但存在诸多疑点。

“尸体手指粗糙度与李明辉不符,”林宇指着验尸报告,“他是个学者,手部不应该有那么多老茧。”

更令人起疑的是,法医在尸体体内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药物残留,能暂时改变新陈代谢特征。

“金蝉脱壳,”徐达远倒吸凉气,“他可能根本没死!”

所有线索突然串联起来:李明辉假死脱身,重组光明社为“暗影联盟”,并通过胎记寻找所谓的“天命之人”。

“他在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林宇看着窗外雨幕,“用更极端的方式。”

就在这时,技术队有了突破性发现:通过交叉比对所有“雨师”的活动轨迹,发现他们近期都去过同一个地方——城北的废弃气象站。

“气象站地下有个冷战时期的防空洞,”小张调出建筑图纸,“面积巨大,足以藏下一支小型部队。”

雨夜突击行动立即展开。特警队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气象站。林宇和徐达远带头潜入地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