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铸剑为犁

“也许我们错了。”墨尘突然说道,“我们一直在试图压制系统的自然波动,但为什么不引导它呢?”

他迅速调整了几个关键参数,不再强行平复能量波动,而是建立了一个缓冲区,允许波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设置反馈机制,防止波动失控。

效果立竿见影。系统中的能量波动依然存在,但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韵律,如同呼吸般自然。

“太棒了!”赵明远惊叹,“系统稳定性提升了百分之三百!”

首个小规模试验点选定在火种学院地下的三号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原本设计容纳五百人,自持时间三个月。安装“共生符文阵列”后,理论自持时间将延长至两年以上。

安装当天,林砚亲自到场。他默默观察着技术人员将那些精密的符文阵列整合进避难所的生态循环系统,表情难以捉摸。

“您认为这个决定正确吗?”墨尘忍不住问道。

林砚没有直接回答:“知道为什么古代铸剑师往往也是最好的农具制造者吗?”

墨尘摇头。

“因为无论是铸剑还是造犁,都需要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火候的精准掌控。”林砚注视着正在安装的装置,“最尖端的技术,往往在最基础的应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检验。”

三天后,三号避难所改造完成,开始四十八小时全封闭测试。包括墨尘在内的十名志愿者进入避难所,模拟长期封闭环境下的生活。

测试并非一帆风顺。第二天下午,空气净化系统突然报警,氧气浓度开始缓慢下降。

控制中心内,韩青紧张地盯着数据:“怎么回事?”

“是藻类培养舱的灵能供应出现波动,”技术人员报告,“共生符文阵列正在尝试自适应调节...”

避难所内,墨尘能感觉到空气中的变化。他迅速赶到藻类培养舱,发现符文阵列的光芒正在不规则地闪烁——这是系统在尝试多种平衡方案的标志。

“不要干预。”墨尘阻止了想要手动调节的技术员,“让它自己找到平衡点。”

小主,

接下来的半小时异常难熬。氧气浓度持续下降,已经接近安全阈值。控制中心多次建议手动接管系统,但墨尘坚持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