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次日清晨,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陈彦、刘畅、赵修远、柳云卿、周文博,以及另外三四位比较谈得来的岳麓、白鹿两院的举子,共计十余人,一同出了临安城,沿着钱塘江北岸向上游走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秋日的江南,天高云淡,稻谷已黄,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置身于田野山水之间,众人都觉心旷神怡。他们沿着江堤漫步,但见江水澄碧,流速平缓,两岸芦花摇曳,远山如黛,景色确实与即将观潮的入海口大不相同,显得宁静而富有诗意。
众人边走边聊,话题天南海北,时而争论经史疑义,时而品评前人诗词,时而说起家乡趣事,时而又对未来充满憧憬。没有了考场上的紧张和竞争的压力,这群年轻的才子们尽情展现着他们的才华与活力,欢声笑语洒了一路。
赵修远折了一根芦杆,在空中挥舞着,笑道:“如此良辰美景,若无雅事助兴,岂不辜负?我看这江中鱼儿肥美,不若我们寻个地方,垂钓一番如何?看看今日谁的手气最佳!”
柳云卿闻言,难得地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修远兄此议甚好!我幼时在家乡河边,也曾钓过几回。”
周文博却笑着打趣柳云卿:“云卿兄,你那是坐在河边发呆,等着鱼儿自己咬钩吧?我可听说你最高记录是坐了半天,鱼篓里除了水草,空空如也!”
众人顿时哄笑起来。柳云卿涨红了脸,争辩道:“那……那是鱼儿不凑巧!今日定要叫你们刮目相看!”
李茂才(那位高瘦学子)也加入战团,指着一位平时比较木讷、名叫孙毅的同窗笑道:“要说钓鱼,我看孙兄最有希望。孙兄性子最是沉稳,堪比姜太公,往那儿一坐,说不定真能钓上条大的来!”
孙毅憨厚地笑了笑,也不反驳。另一位活泼的学子接口道:“茂才兄,你也别说孙兄,我看你呀,怕是鱼饵还没挂好,自己先被风吹到江里去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打趣,气氛热烈。最后,刘畅一锤定音:“光说无用,手底下见真章。这样,我们便打个赌,今日谁钓得的鱼最重,其余人便凑份子,在观潮那日,请他在‘望潮楼’最好的位置摆一桌酒席,如何?”
这个提议既有趣味又有彩头,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年轻人好胜心起,纷纷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说笑间, 他们来到一处江流拐弯、水面较为开阔平缓的河湾。这里已有几条小渔船泊在岸边,几个渔民正在整理渔网。看到一群衣着光鲜、气度不凡的读书人走来,渔民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张望。
赵修远上前,对一位看似领头的老渔夫拱了拱手,客气地说道:“老丈请了。我等是来临安应试的学子,今日闲暇,想借贵船往江中垂钓一番,体验渔趣,不知可否行个方便?船资定然加倍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