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叠加更多御风阵,最好能引动天地元气!
只要计算精确,理论上可以无限续航!”
陈飞则对照《孤鸿诀》,在每次试验后调整羽翼分布:
“飞鸟无需灵石,更不用法阵,我们何不道法自然?”
接下来三个月,三人经常吵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动起手来。
但正是在这种碰撞中,各自想法逐渐成熟。
从第四代开始,墨临渊和程序意识到自己的方案存在根本缺陷——
无论叠加多少阵法、填充多少灵石,都还是翼舟的变体。
他们开始认真考虑陈飞提出的“自然之道”。
小主,
“你们看,”
陈飞展开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绘制着各种飞禽的骨骼结构和羽毛分布,
“鸿雁长途迁徙,却能不眠不休飞行数日,靠的就是对气流的精准把握。
《孤鸿诀》的核心正是感应天地气机……”
墨临渊摸着下巴上的胡茬: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该与自然对抗,而要学会借力?”
程序眼中闪过精光:“就像水中游鱼!”
终于,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进,第七代飞行器诞生了。
试验场上,只余下一对名为“孤鸿翼”的作品。
它重仅十五斤,采用浮空木框架与灵蚕丝翼膜。
最引人注目的是翼面上那三百六十片可调羽鳞——
通过感应气流,它们能自动形成最佳翼型。
陈飞深吸一口气,流转《孤鸿诀》,感受着山间每一缕风的走向,每一丝气流的波动。
这一刻,他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一声长啸,陈飞从千仞瀑顶端跃下。
孤鸿翼完全展开,羽鳞自动调节角度,在气流中自然形成完美的翼型。
山风托举着他,让他如真正的鸿雁般在云层间自由翱翔,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他不需要消耗大量灵力对抗重力,只需偶尔运转《孤鸿诀》微调方向。
当陈飞轻盈地降落在目瞪口呆的两人面前时,
墨临渊一把抢过孤鸿翼,铜铃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我也试试这新鲜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