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结束后,“忠犬联盟”的成员们带着满满的能量回归工作岗位,刚把公益项目的后续事宜梳理完毕,一个意想不到的合作邀约找上门来——国内顶尖影视公司“光影传媒”计划拍摄一部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特意邀请“绿韵非遗”作为项目合作伙伴,不仅要提供非遗工艺指导和取景地支持,更核心的任务是协助培养一批兼具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人演员。
“光影传媒的负责人说,他们找了很多演员,但大多对非遗文化一知半解,演不出那种扎根乡土的质感。”陈曦在团队会议上介绍道,“他们了解到我们的品牌故事和实践经验,希望我们能参与新人培养,让演员们真正走进非遗、了解乡村,把角色演活。”
沈亦舟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好机会!既能宣传非遗文化和乡村振兴,又能扩大‘绿韵非遗’的影响力,简直是双赢。”林砚舟也点头附和:“培养新人演员,其实和传承非遗手艺有相通之处,都需要耐心和引导,让他们真正沉下心来感受。”
赵村长有些顾虑:“我们都是搞产业、做公益的,没接触过影视圈,能培养好演员吗?”苏医生补充道:“还要考虑安全问题,演员们要体验乡村生活、学习非遗工艺,得提前做好健康保障和安全培训。”
周教授沉吟道:“这是个全新的挑战,但也是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制定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从文化认知、工艺实践、乡村体验三个维度入手,让新人真正融入这里。”
经过一番讨论,“忠犬联盟”最终接下了这个任务,迅速成立了专项小组,陈曦负责统筹协调,沈亦舟对接影视公司沟通细节,林砚舟负责非遗工艺教学,赵村长安排乡村生活体验,周教授设计文化课程,苏医生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一场跨界的新人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一周后,12名新人演员如期抵达乡村,他们中有刚毕业的影视专业学生,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艺人,大多带着城市的浮躁与对乡村的陌生。初到非遗工坊时,不少人对着竹编、羌绣的工具面露茫然,甚至有人不小心弄坏了半成品竹编,显得手足无措。
“大家别急,学习非遗工艺和演戏一样,都要沉下心来,从基础学起。”林砚舟笑着安抚大家,“今天我们先从认识工具开始,竹编需要的篾刀、刮篾器、编织架,每一样都有它的用途,就像演员的道具,要熟悉它、驾驭它。”
林砚舟从选竹、劈篾、刮篾教起,动作娴熟流畅,原本粗壮的竹子在他手中渐渐变成纤细均匀的竹丝。“劈篾要掌握力度,太轻劈不开,太重容易劈断;刮篾要耐心,要把竹丝刮得光滑无毛刺,这样编织出来的作品才美观。”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时不时走到演员身边纠正动作。
有个叫林晓的女演员,学了好几次都没能把竹丝刮均匀,急得满头大汗。“别急,我再教你一次。”林砚舟放慢动作,手把手地指导她握住刮篾器,“手腕用力,顺着竹丝的纹理刮,慢慢找感觉。”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林晓终于成功刮出了第一根合格的竹丝,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除了竹编,羌绣和漆艺的教学也同步开展。陈曦邀请了村里的非遗传承人一起授课,让演员们不仅学习工艺技巧,更了解每一种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故事。“羌绣的配色讲究喜庆、吉祥,常用的红、绿、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着火焰、草木、天空,蕴含着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传承人一边演示针法,一边讲述羌绣的历史,演员们听得入神,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