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北平,早已没了往日的平和。
街头巷尾的标语被刷得愈发密集,红卫兵的红袖章在人群中晃得刺眼,高音喇叭里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搅得人心惶惶。
学校早已停课,课桌上积了薄薄一层灰,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涌上街头的狂热与混乱,“上山下乡”的号召像一阵狂风,席卷了每个家庭,也吹乱了南锣鼓巷四合院里几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
刘光天、闫解放、贾梗,还有院里其他几个半大的小伙子,都被划进了“知识青年”的行列。
起初,他们还带着几分懵懂的热血,跟着人群喊口号、贴标语,可当下乡的通知真的递到手里时,所有的狂热都被现实浇得冰凉。
通知下来那天,四合院里的气氛格外压抑。刘光天捏着那张薄薄的纸片,手指都在发颤。他是刘家的老大,从小没吃过太多苦,本想着读完中学找份安稳工作,没想到要被派去偏远乡下。
刘母坐在门槛上抹眼泪,一边给儿子收拾行李,一边絮絮叨叨:“光天,到了那边可照顾好自己,别冻着饿着,实在不行就想办法写信回来……”
二大爷刘海中蹲在一旁抽着烟卷,眉头皱成疙瘩,半晌才憋出一句:“去了好好干,别给家里丢脸。”
闫解放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闫埠贵扒着通知上的地址看了又看,嘴里不停盘算:“怎么就分到河套地区了?听说那儿全是盐碱地,种不出庄稼,日子苦得很!”
他本想托关系给儿子换个好点的去处,可如今乱象四起,人人自危,谁也不敢冒头帮忙。
闫解放低着头,心里满是不甘,却也只能听天由命,闫埠贵反复叮嘱:“到了那儿别逞强,多跟领导搞好关系,有机会就往回调,城里总比乡下强!”
最让人心疼的是贾梗。
秦淮茹拿着通知,手抖得几乎握不住。她这些年辛辛苦苦拉扯三个孩子,好不容易把贾梗养到十七岁,刚能帮着家里搭把手,就要被派去千里之外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