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海外账户

他的农场每月能稳定产出1200吨粮食,加上香港采购的800吨,每月近2000吨的物资投入,却依旧像投入无底洞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难以掀起。

他太清楚这缺口为何越来越大:难民持续涌入城市,农村因灾荒减产严重,大量劳动力投入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修建,粮食消耗与日俱增。

更关键的是,部分地区的物资调配存在损耗,基层分发时的微小偏差,叠加起来就是巨大的缺口。

他曾试着加大农场产出,把牧场的部分收益也兑换成粮食,甚至压缩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盯着农场收割、播种,可即便如此,每月的物资产出也有上限,终究赶不上全国性的海量消耗。

看着街头依旧饥饿的百姓,看着电报里不断传来的粮食告急消息,何大清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他能凭一己之力产出巨量粮食,却难以填补这席卷全国的民生缺口。

反复思索多日后,何大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用国家卖粮食的钱,开设海外秘密账户,兑换金条储存。

这个念头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长远布局。

当时,国家经济面临压力,货币汇率波动较大,大量现金储备面临贬值风险;而国际市场上,金条作为硬通货,保值性极强,且不受国界、汇率影响,是最稳妥的财富储备形式。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粮食短缺的困境并非短期能解,未来可能还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比如国际封锁加剧、自然灾害持续,届时仅靠农场产出和常规采购,未必能应对所有突发情况,而海外账户里的金条,就是一笔“应急储备金”。

他做事极为谨慎,没有选择香港的银行,而是通过抗战时期结识的瑞士爱国华侨牵线,在瑞士联合银行开设了匿名秘密账户。

瑞士作为中立国,银行保密制度严格,能最大程度避免账户信息泄露,也能避开国际政治风波的影响。

兑换金条的过程更是隐秘。国家卖粮食的款项,一部分进入国库统一调配,另一部分由何大清负责管理,用于后续粮食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