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何雨阳收货

1949年北平的秋夜,四合院的喧嚣渐渐沉下去,只有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虫鸣。

何雨阳踩着青石板路回到原易中海家的房间。

这屋子在解放军接管北平后,军管会根据房契重新分配给了何家,他特意选了这间,一是因为面积宽敞,能放下他的大学课本和实验器材,二是院子里的葡萄藤能爬进窗台,夏夜看书时能闻见淡淡的果香。

他轻轻推开门,反手锁上,房间里的煤油灯还亮着,书桌上摊着刚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工程力学》,旁边放着一个搪瓷杯,杯沿还沾着早上喝的小米粥痕迹。

何雨阳走到窗边,先习惯性地往院里瞥了一眼——何雨柱在厨房收拾完,正帮吕清心搬木柴,何雨水已经睡熟了,屋里的灯暗了下去。确认家人都安稳后,他才闭上眼,意念一动,指尖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白光。

随着意念流转,何雨阳的意识沉入了一个巨大的的空间——这是他从出生那天起就绑定的“签到系统”附赠的随身空间,十四年来,他每天雷打不动签到,空间里早已堆满了琳琅满目的收获。

空间被他下意识地分成了几个区域,最左边是“生活物资区”,码得整整齐齐的粮袋从地面堆在空间一角,大米、面粉、小米、玉米,甚至还有战时签到的压缩饼干和罐头;旁边的架子上摆着一排排玻璃瓶,里面是各种药品——感冒药、消炎药、外伤药膏,还有几支珍贵的青霉素,是他1945年抗战胜利那天签到的“特殊奖励”,他一直没动,想着留给家人应急。

中间区域是“工具与书籍区”,靠墙立着几排木架,上面放着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很多是签到的绝版教材)、机械维修手册、中医典籍、外语词典(英、俄、德三国语言都有);架子下堆着实用工具,扳手、螺丝刀、小型发电机(1948年签到的“工业辅助奖励”)、甚至还有一套迷你车床,是他去年立志学工程后,系统“贴心”送上的。

最右边的“特殊物品区”则显得有些“特殊”,角落里放着一把保养得极好的勃朗宁手枪(1937年逃离北平时签到的自卫武器,他从未对外示人)、几件防水防火的特战服、一块能显示方位和温度的多功能手表,还有几盒包装精致的糖果——那是他五岁时第一次签到的奖励,当时舍不得吃,一直留到现在,包装纸都有些泛黄了。

何雨阳的意识在空间里穿梭,指尖拂过那些熟悉的物品,每一样都能勾起一段回忆:1940年热河根据地缺粮,他签到的一袋面粉救了隔壁受伤的队员;1943年吕清心怀孕,他签到的安胎药让母亲平安度过孕期;1947年南下讨蒋时,他签到的外伤药帮弟弟何雨柱处理过被弹片划伤的手……十四载风雨,这随身空间早已不是简单的“储物箱”,而是他守护家人、应对危机的底气。

除了物质,十四载签到最珍贵的收获,是那些刻进骨子里的技能。何雨阳的意识一动,空间中央浮现出一块半透明的“技能面板”,上面密密麻麻列着他已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