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建立敌后根据地

车间主任老张拿着一份生产报表,快步走到何大清面前,脸上满是兴奋:“司令,这个月咱们能产300支步枪、500颗手榴弹,还能修复10挺重机枪!子弹的产量也跟上了,足够4000人用的!”

何大清点点头,走到生产线旁,拿起一把刚组装好的步枪,拉了拉枪栓,手感丝滑流畅——这是仿照“中正式步枪”改进的型号,射程远、精度高,比缴获的三八大盖更适合山地作战。

“注意质量,每一把枪都要试射,不能让兄弟们拿着有问题的武器上战场。”他叮嘱道,又指向旁边的炮弹生产线,“反坦克炮弹的产量还要再提一提,鬼子的坦克虽然不敢靠近,但咱们总得有备无患。”

隔壁的纺织厂里,景象同样热闹。几十台纺织机同时运转,雪白的棉纱被织成布匹,再经过染色、裁剪,变成一件件灰色的军装。

女工小李拿着一件刚做好的棉衣,递给何大清:“司令,这是新做的棉衣,里面填的是牧场产的羊毛,特别暖和,兄弟们冬天打仗就不怕冷了!”

何大清接过棉衣,摸了摸里面的羊毛,厚实又柔软——牧场等级升到30级后,不仅能产羊肉、羊毛,还能养殖奶牛,根据地的战士和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穿单衣了。

除了工厂,根据地还建了学校、医院和粮仓。

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也学“鬼子来了该怎么躲”;医院里有从北平请来的医生,还有何大清从商城兑换的药品,能治疗常见的伤病;粮仓里堆满了从农场兑换的粮食和当地百姓种的庄稼,足够根据地所有人吃上半年。

“要打持久战,就得有自己的根基。”何大清常对队员们说,“只有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他们才会跟咱们一起,把鬼子赶出热河。”

尽管忙着根据地建设和跟鬼子周旋,何大清从未忘记北平的家。

他会趁夜深人静时,启动传送卷轴,悄悄回到四合院。

有时候是深夜,孩子们已经睡熟,他会坐在炕边,看着何雨阳和何雨柱的睡颜,轻轻摸一摸他们的头。

有时候是白天,吕清心正在院子里洗衣服,他会帮着挑桶水,陪她聊几句家常,再匆匆赶回热河。

小主,

四合院的日子,比他离开时更安宁。自从易中海死了,贾张氏没了挑事的“靠山”,又被老贾收拾了一顿。

有一次她看到何大清回来,想凑过来抱怨吕清心“不帮衬邻里”,刚开口就被老贾拽回屋里,关着门骂了一顿,“何大清可不是我们惹的事,你再敢找他家的事,我就把你送回乡下!”从那以后,贾张氏再也不敢找事,见了吕清心,还会客气地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