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情绪像野火一样在全国蔓延。工厂里的工人罢工游行,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农村的农民自发组织自卫队,准备保卫家乡;城市里的商人捐钱捐物,支援前线;甚至连偏远山区的猎户,都背着猎枪下山,想要加入抗战队伍。
“全民抗战”的口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响彻中华大地,曾经分散的力量,在日军的暴行面前,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洪流。
北平南锣鼓巷的四合院里,何大清正坐在桌前,手里捏着一份当天的《北平晨报》。报纸上关于东北难民的报道,他已经看了三遍,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砸在他的心上。
日军的残忍,比他在热河战场上见到的还要可怕;难民的苦难,让他想起自己在丰泽园后厨听到的、伙计们谈论家乡时的担忧。他的眉头紧紧锁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报纸的边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吕清心端着一碗热茶走过来,看到他凝重的神色,轻声问道:“又在看东北的新闻?”
何大清抬起头,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嗯,鬼子在东北的所作所为,简直不是人干的。现在全国都在呼吁抗战,可前线的部队缺枪少弹,百姓们流离失所,我得想想,还能多做点什么。”
他放下报纸,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院外胡同里忙碌的身影,有挑着担子卖菜的小贩,有追着蝴蝶跑的孩子,有坐在门口缝补衣服的老人。
这些平凡的日常,是东北难民再也回不去的生活,也是他必须守护的东西。
何大清的眉头依旧紧锁,心里却渐渐有了盘算:系统商城里还有不少武器和物资,他得尽快攒够金币,多送些步枪、弹药和药品到前线。
热河的吕卫国他们还在跟坂田联队周旋,说不定需要更强大的火力支援;还有那些逃难的难民,或许可以通过系统兑换些粮食和药品,悄悄送到收容所去。
窗外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却没能驱散他眉宇间的沉重。
何大清知道,全民抗战的序幕已经拉开,他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只要能多送一批武器、多救一个百姓,就能为这场战争多添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