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孙阳闷哼一声,脸色瞬间发白,踉跄后退一步,被周瑜一把扶住。
“仲谋!” 周瑜急道。
“没…没事!” 孙阳强压下精神层面的不适,眼神却变得无比锐利,“公瑾兄!不是海怪!是…人为!或者…某种非自然的造物!那雾…那攻击…还有这残片…绝非天灾!”
周瑜看着少年眼中燃烧的火焰和超越年龄的沉稳,缓缓点头:“不论是什么,夷州航线,必须探明!这背后隐藏的东西,对我江东,对‘星火’,威胁太大!”
“星火基金”的支援很快有了回应。来自颍川的技术资料包通过“雷音”信道传来。不仅有蔡琰(苏清)对那黑色残片的初步分析(确认与“蚀骨铁”同源,含未知有机质),更有数种高强度木材替代方案和胶合工艺的详细说明,甚至包括利用多层竹篾复合压制、再浸渍特殊桐油和硫磺混合物的“竹钢”技术路线图!这为“破浪一型”的龙骨困局带来了曙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时,甄宓(方晴)编纂的首批《急救百方》和刘备用改良纸张印制的《农桑辑要》也送达船厂,立刻被孙阳如饥似渴地吸收。书中的知识,尤其是创伤处理和卫生防疫内容,被他迅速整理传授给船匠和水手们,大大提升了船厂的安全与效率。
有了技术和知识的双重支援,船厂再次爆发出巨大的活力。周瑜亲自坐镇,优化“竹钢”工艺;孙阳则调动手下所有力量,一方面加速“破浪一型”的修复与改进,另一方面则开始秘密筹备一支更精干、装备更强(配备了特制火箭、改良渔网、大量石灰粉和火油以应对“绿火”)的探险船队。目标,依旧是迷雾重重的夷州!
半月后,一个风平浪静的黎明。三艘体型适中、却更加坚固灵活、船体关键部位覆盖了试验性“竹钢”装甲的改良“海鹘”舰,在孙阳和周瑜的注视下,再次扬起风帆。船队指挥官是经验丰富、忠诚勇毅的老将周泰。船队携带了充足补给、新印制的海图、以及记录特殊“异动”的仪器。
“周将军!” 孙阳将一面绣有“吴”字和星辰标记的旗帜交给周泰,郑重道,“此行凶险,务必谨慎!首要任务,记录海况、异象及那‘诡雾’规律!若遇不可抗之力,保全自身为上!夷州之秘,容后再探!”
“末将遵令!定不辱命!” 周泰抱拳,声音铿锵,转身踏上旗舰甲板。
三舰乘着退潮的海流,如同离弦之箭,驶向烟波浩渺的东南深海。
等待的日子漫长而焦灼。孙阳一边监督船厂“破浪一型”的攻坚,一边如饥似渴地吸收《农桑辑要》的知识,开始在会稽周边郡县招募流民,尝试推广新型农具和耕作技术,为未来可能的移民和海贸囤积粮草。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渴望航海的少年郎,而是真切地感受到肩上“思想执事”的责任——开拓、奠基、凝聚人心。
十日后,“海鹘”船队竟提前返航!三舰完好无损,甚至没有明显的战斗痕迹。但包括周泰在内的所有船员,脸色都异常苍白,眼神中残留着深深的震撼与后怕。
“少将军!周校尉!” 周泰跳下船,顾不得行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我们…我们找到了!没有遇到鬼雾,也没有海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