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万历到天启的权力夹缝里,有个女人的存在感堪称“魔幻”——她没万贵妃的狠辣,没郑贵妃的手腕,更没李太后的智慧,却凭着“躺赢式”受宠和“迷之操作”,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宠妃,后来搅动“移宫案”的主角——李选侍。
说她魔幻,是因为她的人生像坐过山车:前一天还在朱常洛身边撒娇要名分,后一天就因为新帝登基被赶出乾清宫;明明手里攥着“皇长子养母”的好牌,却硬生生打了个稀烂,最后落得个独居冷宫、无人问津的下场。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位“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李选侍,看看她是怎么在明朝最混乱的宫廷漩涡里,把自己的人生玩脱的。
李选侍的出身,在明朝后宫里属于“查无此人”级别的普通。史料里没记载她爹是谁、家里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她是万历年间通过“选秀”入宫的,刚进宫时连个正经名分都没有,只是个负责端茶倒水的“侍妾”,连“妃”“嫔”的边都挨不上。
按说这种没背景、没标签的宫女,在佳丽三千的后宫里,大概率会像灰尘一样被遗忘。可李选侍偏偏撞上了“大运”——她被分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常洛宫里。而朱常洛的人生,比她还“惨”。
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却因为母亲是宫女,从小就不受待见,连带着太子之位都坐得摇摇欲坠。万历皇帝一门心思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跟大臣们闹了十五年“国本之争”,朱常洛夹在中间,活脱脱像个“透明人”——爹不疼,没背景,连宫里的太监宫女都敢偷偷欺负他。
长期压抑的生活,让朱常洛养成了懦弱、敏感的性格。他身边的嫔妃,要么是万历皇帝硬塞过来的“眼线”,要么是出身名门、对他敬而远之的大家闺秀,没一个人真心对他。而李选侍不一样,她没读过多少书,不懂什么宫廷规矩,说话直来直去,还特别会“共情”。
有一次,朱常洛因为万历皇帝又没叫他去请安,躲在宫里偷偷抹眼泪。其他嫔妃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劝他“太子要坚强”,只有李选侍凑过来,坐在他身边说:“太子爷,您别难过了。皇上不疼您,奴婢疼您!以后奴婢天天陪着您,给您讲故事,给您做您爱吃的点心。”
这话糙理不糙,却正好戳中了朱常洛的软肋。他这辈子听了太多官话、套话,第一次有人用这么直白的方式安慰他。从那以后,朱常洛就把李选侍当成了“精神寄托”,不管去哪儿都带着她,宫里人见了,都私下叫她“李伴伴”。
李选侍也确实会来事。她知道朱常洛喜欢吃甜食,就偷偷跟御膳房的师傅学做桂花糕、杏仁酥,每天变着花样给朱常洛送;朱常洛晚上睡不着,她就坐在床边给朱常洛唱家乡的小调,直到他睡着。一来二去,朱常洛对她越来越依赖,甚至到了“离了她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地步。
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梃击案”爆发,一个叫张差的壮汉拿着木棍,闯进朱常洛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意图行刺太子,后被守门侍卫发现才躲过一劫。这件事让朱常洛吓破了胆,夜里经常做噩梦。李选侍干脆搬到朱常洛宫里住,晚上守在床边,只要朱常洛一醒,她就赶紧握着他的手说:“太子爷别怕,奴婢在呢,没人敢伤害您。”
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让朱常洛彻底离不开李选侍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万历皇帝驾崩,朱常洛终于熬出头,继承了皇位,史称明光宗。他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想给李选侍名分——他想封李选侍为“皇贵妃”,让她成为后宫里仅次于皇后的存在。
可这件事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内阁首辅方从哲上奏说:“先帝刚驾崩,陛下刚登基,此时封妃不合礼制。且李选侍出身低微,未立大功,直接封皇贵妃,恐遭天下人非议。”意思是说,现在不是封妃的时候,而且李选侍没背景、没功劳,封她为皇贵妃,老百姓会说闲话。
朱常洛虽然心里不爽,但也知道大臣们说得有道理,只好暂时搁置了封妃的事。可他对李选侍的宠爱丝毫没减,不仅把后宫的大部分事务交给她打理,还让她住进了乾清宫的偏殿——要知道,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能住在里面的后妃,地位可想而知。
李选侍住进乾清宫后,野心开始膨胀了。她觉得,朱常洛这么宠她,封皇贵妃是早晚的事,说不定以后还能当皇后。可她没想到,朱常洛的皇帝生涯,比她想象中短得多。
朱常洛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九岁了。长期的压抑生活让他身体早就垮了,加上登基后应酬增多,还沉迷于女色(据说郑贵妃为了讨好他,送了八个美女给他),没几天就病倒了。
朱常洛生病后,李选侍的表现堪称“迷惑行为大赏”。按理说,皇帝病重,宠妃应该衣不解带地伺候,可李选侍却一门心思想着“捞好处”——她天天在朱常洛耳边吹枕边风,让他赶紧下旨封自己为皇贵妃,还让他把自己的儿子朱由模封为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