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丽华跟着使者来到洛阳,见到了刘秀。此时的刘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温柔的新郎,而是身穿龙袍、威严十足的皇帝。两人相见,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眼泪,刘秀拉着阴丽华的手,不停地道歉:“丽华,让你受苦了,我对不起你。”
但阴丽华很快就发现,事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刘秀身边,多了一个女人,还有一个孩子。这个女人,就是郭圣通;这个孩子,就是她和刘秀的儿子刘疆。
刘秀也知道瞒不住,只能如实告诉阴丽华,自己当年在河北娶郭圣通,是为了大局着想,也是为了能活着回来见她。他还告诉阴丽华,自己已经决定立她为皇后,郭圣通虽然有孩子,但只能当贵人。
换做别的女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早就闹翻天了——自己是原配,苦等三年,结果丈夫不仅另娶他人,还有了孩子,现在虽然说要立自己为皇后,但心里肯定会有疙瘩。但阴丽华却没有闹,她平静地听完刘秀的话,然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她主动辞让皇后之位,劝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
阴丽华对刘秀说:“陛下,我知道你心里有我,但是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郭贵人背后有真定军的支持,她的家族对陛下平定河北帮助很大。如果立我为皇后,不仅会让真定军寒心,还可能引起朝堂动荡,不利于国家稳定。而且,郭贵人已经有了皇子,母凭子贵,立她为皇后,才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我不在乎皇后的位置,只要能在陛下身边,看着陛下平定天下,我就满足了。”
刘秀没想到阴丽华会这么懂事,既感动又愧疚。他还想再劝,但阴丽华态度坚决,一再推辞。最后,刘秀没办法,只能听从阴丽华的建议,在公元26年,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她的儿子刘疆为太子,而阴丽华,则被封为贵人。
《后汉书·皇后纪》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故遂立郭皇后。”从这里就能看出,阴丽华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有大局观——她知道,在乱世刚定的时候,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自己的个人荣辱,跟国家安危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就这样,阴丽华从刘秀的“原配妻子”,变成了后宫中的“阴贵人”。虽然没有皇后的名分,但刘秀对她的宠爱,却一点都没减。他走到哪都想带着阴丽华,后宫的赏赐,也总是先给阴丽华挑最好的。有时候郭圣通看到了,心里难免会嫉妒,偶尔会跟刘秀闹点小脾气,但阴丽华总是主动避让,从不跟郭圣通争风吃醋,也从不在刘秀面前说郭圣通的坏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一次,刘秀要去征讨彭宠,想带着阴丽华一起去。阴丽华却劝他:“陛下,打仗太危险了,我不能给你添麻烦。而且郭皇后刚生完孩子,身体还没恢复,你应该留在宫里照顾她和太子,这样才能让朝臣放心。”刘秀听了,更加觉得阴丽华懂事,对她也更加愧疚。
阴丽华虽然不争不抢,但命运似乎总在眷顾她。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圣通的处境越来越尴尬,而阴丽华的地位,则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升。
首先是郭圣通的娘家出了问题。当年支持刘秀的真定王刘扬,在刘秀称帝后,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开始变得骄横跋扈,甚至想谋反。刘秀得知后,派人杀了刘扬,虽然没有牵连郭圣通,但郭圣通背后的势力,却已经名存实亡了。没有了娘家的支持,郭圣通在后宫的底气,自然就弱了很多。
其次是郭圣通自己的性格问题。郭圣通本来就因为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心怀不满,现在娘家又失势,心里更是不平衡,经常在后宫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会迁怒于其他妃嫔和宫女。时间长了,后宫上下对她的意见越来越大,连刘秀也觉得她“性怨怼,数违教令”,对她越来越失望。
而阴丽华呢,不仅一如既往地温柔贤淑,还在公元28年,为刘秀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庄(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得刘秀的喜爱。后来,阴丽华又陆续为刘秀生下了刘苍、刘荆、刘衡、刘京四个儿子。一下子有了五个儿子,而且个个都很优秀,阴丽华在后宫的地位,自然就更加稳固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天下逐渐平定,刘秀对郭圣通的“利用价值”也越来越小了。他当初娶郭圣通,主要是为了拉拢真定军,现在天下已定,真定军的势力也已经被清除,郭圣通的存在,似乎就只剩下“太子母亲”这一个身份了。
到了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终于下定决心,要废黜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改立阴丽华为皇后。他下了一道诏书,里面说:“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
这道诏书,把郭圣通的过错说得很清楚——性格不好,心怀怨恨,不能善待其他皇子,还有吕后、霍成君那样的野心,不适合当皇后。而阴丽华,则被夸成了一朵花——出身良家,陪伴自己从微贱到富贵,品德高尚,适合当“天下母”。
郭圣通被废后,刘秀并没有为难她,而是把她封为“中山王太后”,让她跟着儿子刘疆去了中山国。这在古代废后中,已经算是非常好的待遇了——要知道,西汉的废后,大多没有好下场,比如陈阿娇被打入冷宫,卫子夫自杀身亡,而郭圣通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能享受王太后的待遇,这其中,少不了阴丽华的暗中求情。
阴丽华终于当上了皇后,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后就变得骄横跋扈。她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从不干预朝政,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她还经常劝谏刘秀,要善待百姓,减轻赋税,刘秀也总是愿意听她的。
有一次,刘秀想给阴丽华的弟弟阴兴封爵,阴兴却坚决推辞:“陛下,我已经因为姐姐的关系得到了太多赏赐,现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很多功臣还没有得到封赏,我不能再接受封爵了。”阴丽华知道后,不仅没有责怪弟弟,反而支持他的决定,还对刘秀说:“阴兴说得对,我们阴家不能太贪心,还是先封赏功臣吧。”刘秀听了,更加觉得阴丽华识大体,对阴家也更加信任。
阴丽华当上皇后之后,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定义了“皇后”这个角色。她不搞外戚专权,不搞后宫干政,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三个方面:管理后宫、教育子女、辅佐丈夫。
在管理后宫方面,阴丽华做得堪称完美。她对后宫的妃嫔和宫女都非常宽厚,从不因为自己是皇后就欺压别人。有一次,一个宫女不小心打碎了刘秀赏赐给她的玉簪,吓得跪在地上哭,以为自己会被处死。阴丽华却笑着说:“没关系,一个玉簪而已,不值钱,你下次小心点就好了。”这件事传开后,后宫上下对阴丽华更加敬重,后宫也一直保持着平静,没有出现过勾心斗角的事情。
在教育子女方面,阴丽华更是严格要求。她的五个儿子,个个都很有出息:长子刘庄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汉明帝,开创了“明章之治”;次子刘苍被封为东平王,是东汉有名的贤王,多次劝谏汉明帝,为东汉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安分守己,没有出现过仗势欺人的情况。这跟阴丽华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从小就教育儿子们要勤俭节约,要尊重大臣,要爱护百姓,不能因为自己是皇子就骄纵跋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