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赵威后还问了齐国的一个女子:“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掉首饰,到老不嫁人,就为了赡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行孝道啊,为啥没让她上朝受表彰?”
连着三个问题,问的都是齐国的“民生”和“人才”,使者被问得满头大汗,只能一个劲儿地说“太后说得对”。
这场“问齐使”的对话,后来成了千古名谈。赵威后用三句话,就把“民为根本”的治国理念讲得明明白白——在她眼里,国君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而是要靠百姓和粮食才能存在的;大臣不是“混日子的官僚”,而是要帮国君养民、安民的;普通人只要有德行,不管男女,都该被尊重。
这放在战国那个“君贵民轻”的时代,简直是“超前思想”。也难怪后来荀子评价她“威后之智,过于丈夫”——这智慧,比很多男国君都强!
赵威后虽然治国厉害,但也有“软肋”——她特别疼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
公元前265年,秦国又来攻打赵国,而且比上次更狠,一下子就占了赵国三座城。赵国打不过,只能向齐国求救。可齐国也不是“活雷锋”,提了个条件:“要我们出兵可以,但必须让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来齐国当人质。”
这条件一传到赵国,赵威后当场就炸了——长安君是她的“心头肉”,从小宠到大,别说去齐国当人质了,就算让他离开自己身边几天,她都舍不得。于是赵威后直接放话:“谁要是敢提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我老婆子就吐他一脸唾沫!”
大臣们都急坏了——秦国都快打过来了,就指望齐国救场,可太后不让长安君去,这不是“坐以待毙”吗?于是一个个都去劝赵威后,可不管谁去说,赵威后都油盐不进,脾气还越来越大。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有个叫触龙的老臣站了出来。这触龙是赵国的老臣,年纪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关键时候特别会来事。他知道赵威后正在气头上,要是直接提“人质”的事,肯定会被骂回来,所以他换了个“套路”。
触龙进宫的时候,赵威后正坐在那里生气,脸拉得老长。触龙慢慢走过去,先道歉:“老臣脚有毛病,走不动路,好久没来看您了,您别见怪。我就是担心您的身体,特意来问问,您最近吃饭还行不?睡眠好不好?”
赵威后没想到触龙会问这些“家常话”,气消了一点,说:“还行吧,就喝点粥,睡眠也一般。”
触龙又说:“我也是,年纪大了,吃不下多少东西,只能每天走几步,锻炼锻炼,才能多吃点饭,睡个好觉。”
就这么着,两人聊了半天“养生话题”,赵威后的气彻底消了。这时候,触龙才慢慢把话题引到“孩子”身上,说:“老臣有个小儿子,叫舒祺,特别不成器,但我老了,就疼他,想让他去宫里当侍卫,您看行不行?”
赵威后一听,乐了:“行啊,你这小儿子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小,但我想趁我还活着,给他安排个出路,免得以后没人照顾。”
赵威后点点头:“还是你们男人疼小儿子啊!”
触龙赶紧接过话茬:“不对啊,我觉得您比我们男人更疼小儿子。您看,您把女儿嫁到燕国当王后,送她走的时候,哭得那么伤心,担心她受委屈,可每次祭祀的时候,您都祈祷‘千万别让她回来’,这不就是希望她在燕国好好的,帮赵国和燕国搞好关系吗?这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