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闯王李自成:米脂揭竿撼大明,九宫山下是非存!

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抵达山海关,开始攻打吴三桂的军队。吴三桂的军队虽然精锐,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被逼到了绝境。吴三桂一边率军拼死抵抗,一边派人去催促多尔衮尽快出兵。可多尔衮却按兵不动,他想等大顺军和吴三桂的军队打得两败俱伤后,再坐收渔翁之利。

吴三桂没办法,只能继续硬撑。大顺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山海关的城墙都被攻破了好几个缺口,吴三桂的士兵伤亡惨重。就在这时候,多尔衮看到时机成熟了,才下令清军出击。清军的骑兵非常厉害,个个能征善战,他们穿着八旗铠甲,拿着马刀,从侧面突然发起了进攻。

大顺军根本没料到清军会来,一下子就乱了阵脚。本来大顺军的士兵很多都是临时招募的农民,没经过正规训练,之前打明军还能勉强应付,现在遇到战斗力更强的清军,根本不是对手。清军的骑兵像砍瓜切菜一样,把大顺军的士兵杀得落花流水。李自成在阵前看到清军来了,也慌了神——他之前根本没跟清军打过仗,不知道清军这么能打。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大顺军伤亡惨重,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山海关的护城河都被鲜血染红了。李自成见势不妙,只能率领残兵败将,仓皇逃离山海关。在逃跑的路上,他还不忘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杀了,可这已经没什么用了。

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命运的转折点。经此一战,大顺军的主力被消灭,李自成再也没有能力跟清军抗衡了。而且,山海关之战后,天下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清军开始入关,逐鹿中原,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则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李自成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北京后,知道北京已经守不住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算是正式当了一天皇帝。登基仪式非常简陋,没有百官朝贺,没有礼乐演奏,只有几个亲信站在旁边,显得格外冷清。李自成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心里五味杂陈——他费了那么大的劲,才打进北京,可还没坐稳皇帝的宝座,就要逃跑了。

第二天,李自成就率领大顺军,撤出了北京,向西安方向逃跑。在逃跑的路上,大顺军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纪律,士兵们开始烧杀抢掠,把北京到西安的路上搞得鸡犬不宁。老百姓见大顺军变成了这样,也不再支持他们了,之前传唱的“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也变成了“闯王来了要遭殃”。

清军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多尔衮派吴三桂和阿济格率领大军,一路追击李自成。大顺军接连战败,从北京逃到保定,再逃到太原,又逃到西安,士气越来越低落。很多士兵觉得跟着李自成没有前途,纷纷逃跑或投降清军。

公元1644年六月,李自成终于逃回了西安。西安是大顺政权的“西京”,也是李自成的根据地,他本以为回到西安后,能喘口气,重新组织力量,跟清军抗衡。可他没想到,西安的形势也很糟糕。

首先,粮食不够。大顺军有十几万残兵败将,每天都要吃大量的粮食,可西安的粮仓早就被李自成之前北伐的时候掏空了,现在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军队。其次,人心涣散。很多将领见李自成接连战败,对他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暗中跟清军联系,准备投降。最后,清军很快就追来了。同年十二月,清军将领多铎率领大军,攻克了潼关——潼关是西安的东大门,潼关一破,西安就暴露在清军的兵锋之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自成知道,西安也守不住了。公元1645年正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放弃西安,向湖北方向逃跑。他想沿着长江东下,占领武昌,然后以武昌为根据地,重新发展势力。可清军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阿济格率领清军,一路紧紧追击,大顺军连吃败仗,士兵越来越少,从十几万变成了几万,又从几万变成了几千。

在逃跑的路上,李自成还遇到了另一支敌人——南明的军队。南明是明朝灭亡后,明朝的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权,他们把李自成当成“亡国之贼”,也对大顺军发起了进攻。李自成腹背受敌,处境越来越艰难。

同年五月,李自成率领残兵败将,来到了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九宫山地处偏僻,山高林密,李自成想在这里暂时休整一下,然后再想办法。可他没想到,这九宫山,竟然成了他人生的终点(或者说,成了他历史记载的终点)。

关于李自成在九宫山的结局,历史上有很多说法,至今还是一个谜。流传最广、也最被正史认可的说法,是他在九宫山被当地的村民杀死了。

根据《明史·李自成传》记载:“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自成脑中鉏死。”意思是说,李自成让侄子李过守着军营,自己带着二十几个亲信,到山里找粮食。结果遇到了当地的村民,村民们以为他们是土匪,就一起围了上来。李自成等人虽然能打,但寡不敌众,最后李自成被村民用锄头砸中了脑袋,当场死亡。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在九宫山自杀了。说他看到自己的大顺军已经彻底溃败,自己也走投无路了,觉得没有颜面再活下去,就选择了自杀。不过,这种说法没有太多的历史依据,因为李自成是个性格坚韧的人,之前那么多次失败都没有自杀,不太可能在九宫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最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在九宫山出家当了和尚。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有个名叫何璘的官员,在担任澧州知州的时候,听说九宫山附近的夹山寺里有个叫奉天玉的和尚,行为举止很奇怪,不像一般的和尚。何璘就去夹山寺调查,结果发现这个奉天玉和尚不仅会打仗,还对明末的事情很了解。何璘觉得这个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还写了一篇《书李自成传后》,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后来,人们在夹山寺里发现了一些跟李自成有关的遗迹,比如“奉天玉和尚墓”,墓里出土的石碑上刻着“奉天玉大和尚”几个字,而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的时候,曾自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奉天玉”可能就是“奉天倡义”的简称。还有一块石碑上刻着《梅花诗》,诗里有“金鞍玉马过江来”“徐听三公话政猷”等句子,被认为是李自成怀念过去、感慨现在的诗句。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很多疑点。比如,李自成是陕西人,而奉天玉和尚说话是南方口音;李自成的相貌特征很明显,有一只眼睛受过伤(据说在打仗的时候被箭射伤的),而奉天玉和尚没有;而且,清朝的官员也多次调查过夹山寺,都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所以,这种说法虽然很有意思,但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历史学家的认可。

不管李自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建立的大顺政权,在他离开九宫山后,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他的侄子李过虽然继续率领大顺军抵抗清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李过本人也在公元1649年病逝。至此,明末农民起义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李自成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他的老家陕西米脂,还有他的故居和纪念馆,每年都有很多人去参观;在九宫山,还有“李自成殉难地”的石碑,吸引着很多游客去探寻他的结局。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的传奇,他的谜团,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