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楚庄王:三年沉睡似消磨,一鸣惊人天下惊

楚庄王却摇了摇头:“我打陈国,是因为陈国的国君杀了忠臣,不是为了吞并它。要是我把陈国灭了,其他小国肯定会害怕,以后谁还敢跟楚国交朋友?”他不仅没灭陈国,还帮陈国选了个新的国君,让陈国继续存在下去。

还有一次,楚庄王宴请大臣,喝到一半的时候,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趁黑,偷偷摸了一下楚庄王身边的许姬(楚庄王的妃子)的手。许姬很生气,一把扯掉了那个大臣帽子上的缨带,然后跟楚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摸我,我把他的缨带给扯下来了,您赶紧点上蜡烛,看看是谁!”

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心想这个摸许姬的人肯定死定了。可楚庄王却笑着说:“今天大家喝得这么高兴,摸一下许姬算什么?再说了,酒后失态,也是常有的事。”他下令让所有大臣都把帽子上的缨带扯下来,然后才点上蜡烛。这样一来,就没人知道是谁摸了许姬。

后来,楚国和晋国打仗,有个叫唐狡的将领,特别勇猛,冲在最前面,杀了很多晋军,还救了楚庄王一命。打完仗后,楚庄王问唐狡:“你为什么这么拼命?”唐狡跪下来说:“大王,当年在宴会上摸许姬的人,就是我。您不仅没杀我,还帮我掩饰,我这辈子都得报答您的恩情!”

楚庄王这才明白过来,他当初的一个“宽容”,竟然换来了一个将领的死力相报。这件事也让他更加明白:当霸主,不光要靠武力,还要靠德行——只有让人心服,才能真正长久。

可再厉害的霸主,也躲不过生老病死。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太子熊审叫到身边,嘱咐他:“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听孙叔敖和伍举的话,别学我年轻时那样贪玩。楚国的霸权来之不易,你一定要守住。”

没过多久,楚庄王就去世了,享年四十来岁。太子熊审继位,就是楚共王。楚庄王虽然走了,可他留下的楚国,却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东边的吴国不敢惹,北边的晋国被打怕了,南边的百越乖乖臣服,中原的小国都听楚国的号令。

《左传》里评价楚庄王:“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对曰:‘宋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庄王曰:‘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子反曰:‘不可。臣闻之,以信为本,信亡则国危,臣敢以死告。’庄王曰:‘诺,舍而止。’”这段话讲的是楚庄王围宋时,知道宋国百姓受苦,虽然能打赢,却因为“信”而撤兵,足见他不是个只懂武力的暴君,而是个有仁心的霸主。

楚庄王的一生,堪称春秋时期最精彩的“逆袭剧本”——从一个被人骂“昏君”的酒色之徒,到一个让诸侯敬畏的中原霸主,他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把楚国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人说,楚庄王的成功,是因为他会“装”——装了三年的昏君,骗了所有的人,最后才突然发力。可实际上,那三年的“装”,更像是他的“蛰伏期”——他在观察朝堂,在等待时机,在琢磨怎么才能把楚国治理好。要是他真的是个昏君,就算装得再像,也不可能一上台就整顿朝政、重用人才。

还有人说,楚庄王的成功,是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伍举、苏从这样的忠臣,遇到了孙叔敖这样的能臣。可运气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是楚庄王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魄力,就算有再多的人才,也不可能为他所用。孙叔敖一开始只是个隐士,要是楚庄王没有亲自去请,孙叔敖可能一辈子都在云梦泽种地;伍举、苏从一开始只是普通的大夫,要是楚庄王没有听他们的进谏,他们可能早就被其他昏君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楚庄王的“霸主密码”,其实就两个字:“度”和“德”。

“度”就是有分寸——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装”,什么时候该“醒”;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放;知道什么时候该刚,什么时候该柔。问鼎中原的时候,他没有真的跟周天子翻脸,因为他知道“过犹不及”;邲之战打赢后,他没有赶尽杀绝,因为他知道“穷寇莫追”;放过摸许姬的唐狡,因为他知道“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德”就是有德行——他不贪财,不嗜杀,不欺小国,不虐百姓。灭陈国却不占陈国的土地,是因为他不想让诸侯寒心;围宋国时明知能打赢却撤兵,是因为他不忍心看百姓“易子而食”;整顿朝堂时只罚奸佞不滥杀,是因为他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左传》里说他“以信为本”,不是空话——他对唐狡的宽容、对陈国的守信、对百姓的体恤,都是“德”的体现。

反观同时期的其他诸侯,晋灵公拿弹弓打大臣,齐懿公抢人老婆,秦桓公出尔反尔,这些人要么靠暴力压服别人,要么靠阴谋算计对手,可最后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楚庄王能成为“春秋五霸”里最让人信服的一位,靠的就是“度”和“德”——武力只是他的“后盾”,德行才是他的“根基”。

楚庄王死后,楚国虽然还保持了几十年的霸权,可后来的国君要么刚愎自用,要么昏庸无能,慢慢就把他打下的基业败光了。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虽然还是“七雄”之一,可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楚庄王这样的人物,最后只能被秦国所灭。

可楚庄王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人们记住的,不是他打赢了多少仗,不是他抢了多少土地,而是他“一鸣惊人”的逆袭,是他“问鼎中原”的气魄,是他放过唐狡的宽容,是他不占陈国的仁厚。就像开篇那首《浪淘沙令》里写的:“谁道英雄无蛰伏?千古传讹。”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一开始就光芒万丈的,而是能在蛰伏时沉下心,在崛起时守住心,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千古一帝”(此处指春秋时期的霸主级君主)。

直到今天,人们说起“一鸣惊人”,还会想到楚庄王;说起“问鼎中原”,还会想到楚庄王;说起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庄王的名字,永远是绕不开的一个。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后人一个道理: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拳头,而是靠脑子和良心——脑子决定你能走多快,良心决定你能走多远。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