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皇太极又故意把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太监一回到北京,就赶紧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崇祯帝。崇祯帝本来就多疑,加上之前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没兑现,还让后金军队打到了北京城下,心里早就对袁崇焕有了怀疑。这下听了太监的话,更是深信不疑,当场就下令把袁崇焕抓了起来。
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凌迟处死。《明史·袁崇焕传》里记载:“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袁崇焕死的时候,北京的老百姓还以为他真的是汉奸,纷纷冲上去抢他的肉吃,场面惨不忍睹。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死了,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不用一兵一卒,就除掉了自己最大的对手。从此,明朝的辽东防线,再也没有能跟皇太极抗衡的将领了。
除掉袁崇焕后,皇太极又开始对付明朝的另一个厉害人物——洪承畴。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进士,跟袁崇焕一样,也是“文官带兵”的典范。他早年在陕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很有一套,被崇祯帝视为“救火队长”。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皇太极率军攻打辽东的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崇祯帝求救。崇祯帝赶紧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让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去救援锦州。洪承畴到了辽东后,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加固城池,囤积粮草,一开始还打退了几次后金军队的进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崇祯帝没耐心等,一再下旨让洪承畴率军主动进攻,还派了太监去督战,说:“要是锦州丢了,你洪承畴也别回来了!”洪承畴没办法,只能率军从宁远出发,去救援锦州。
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出兵,亲自率领大军赶到锦州附近的松山,设下埋伏。洪承畴率军到了松山后,想跟后金军队决战,可皇太极却不跟他打,而是派军队切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没了粮食,士兵们开始恐慌,有的甚至偷偷逃跑。
皇太极趁机率军进攻,明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纷纷溃败。洪承畴想率军突围,可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被后金军队围困在松山城里。松山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士兵们开始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就吃树皮,有的士兵甚至饿死在了城墙上。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松山守将夏承德叛变,打开城门,后金军队趁机攻入松山,洪承畴被俘。《清史稿·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崇德七年二月,松山破,擒洪承畴。”
洪承畴被俘后,一开始还挺有骨气,不吃不喝,还对着南方(明朝的方向)哭,说:“我洪承畴深受皇恩,不能为国尽忠,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不想杀他,就派了很多人去劝降,可洪承畴都拒绝了。
这时候,皇太极的妃子孝庄皇后(当时还是庄妃)主动提出去劝降洪承畴。她带着一碗参汤,来到洪承畴的牢房里,说:“洪大人,您要是再不吃东西,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您想想,您死了,谁来帮明朝的百姓?谁来平定这乱世?不如归顺我们大汗,以后还能有机会为百姓做事。”
洪承畴本来就有点动摇,再加上孝庄皇后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又看到皇太极对自己这么重视(连妃子都来劝降),终于松了口。第二天,洪承畴就向皇太极投降了。
皇太极听说洪承畴投降了,高兴得亲自出城迎接,还拉着洪承畴的手说:“先生,你要是早点归顺,咱们早就一起打天下了!”洪承畴感动得不行,当场表示愿意为皇太极效力。
后来,洪承畴果然成了皇太极的“得力助手”——他不仅给皇太极出谋划策,还帮后金招降了很多明朝的官员和士兵。可以说,招降洪承畴,是皇太极的又一“神操作”,为后来清朝入关,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后金的实力越来越强,皇太极觉得“后金”这个国号有点不够用了。一来,“后金”让人想起几百年前的金朝,而金朝当年跟宋朝是死对头,明朝的老百姓对“金”这个字有抵触情绪;二来,皇太极想建立一个比明朝更强大的王朝,而不是只做一个“地方政权”。
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正式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自己也从“后金大汗”变成了“大清皇帝”。《清史稿·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天聪十年四月乙酉,祭告天地,受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这可不是简单改个名字,而是皇太极的“战略升级”——他想告诉所有人:大清不是后金的延续,而是一个全新的王朝,不仅要统治满族人,还要统治汉族人、蒙古族人,甚至要取代明朝,统治全中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皇太极还做了很多准备。比如他推行“满汉一家”的政策,规定满族人不能欺负汉族人,汉族人的土地和财产要受到保护;他还跟蒙古部落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的王公贵族,让蒙古成为大清的“盟友”;他还改革了官制,模仿明朝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设立了大清的六部,让国家管理更加规范。
在军事上,皇太极也没闲着。他除了继续攻打明朝的辽东地区,还派兵征服了朝鲜。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率军攻打朝鲜,朝鲜国王李倧打不过,只能投降,还跟大清签订了盟约,成为大清的“藩属国”。征服朝鲜后,大清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付明朝了。
到了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皇太极又率军攻占了明朝的锦州、宁远等重镇,彻底控制了辽东地区。这时候的明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处作乱,外部有大清的军队虎视眈眈,国库空空如也,大臣们互相拆台,崇祯帝虽然想挽救明朝,可已经回天乏术了。
皇太极知道,明朝很快就要垮了,大清入关的日子不远了。可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在盛京的清宁宫去世,享年52岁。《清史稿·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崩于清宁宫,年五十有二。”
关于皇太极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他是因为常年征战,积劳成疾;有的说他是因为心爱的宸妃海兰珠去世,伤心过度。不管怎么说,皇太极没能亲眼看到大清入关,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小主,
皇太极虽然没能看到大清入关,但他给儿子顺治帝(当时还是福临,由多尔衮辅佐)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一个强大的大清王朝,和一套完整的“创业蓝图”。
首先,他统一了东北地区,控制了辽东、蒙古、朝鲜,为大清入关打下了稳固的“根据地”。以前的后金,只是一个偏安东北的“地方政权”,而经过皇太极的经营,大清已经成了一个能跟明朝抗衡的强大王朝。
其次,他改革了政治制度,建立了“六部”,完善了八旗制度,让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彻底摆脱了“家族式管理”的混乱,让大清有了一套正规的“公司运营体系”。这就好比以前是几兄弟凑钱开小作坊,凡事都得商量着来,效率低还容易吵架;皇太极一改革,直接把小作坊改造成了现代化企业,分工明确、指挥统一,执行力一下子就提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