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中兴“大礼议”,半是清明半是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任第一天,胡宗宪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整顿军纪,把那些贪生怕死、克扣军饷的将领全部革职,甚至直接砍了几个带头逃跑的千户,震慑全军;二是广招人才,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有抗倭的本事,他都敢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俞大猷、戚继光(此时尚为参将,未独当一面)等人被他纳入麾下,成了抗倭的核心力量。

俞大猷是个典型的“武痴”,这辈子就两件事:研究兵法、打仗。他出身武将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武艺、读兵书,二十岁考中武举,后来在边关打了十几年仗,对付蒙古人很有一套。可到了东南沿海,他才发现,打水战跟打陆战完全不一样——倭寇的小船灵活,擅长近战,而明朝的大船虽然火力强,却不够灵活,经常被倭寇绕到后面偷袭。

为了对付倭寇的小船,俞大猷花了三个月时间,专门研究水战战术。他发现倭寇的小船虽然快,但不耐撞,而且船上没有火炮,只能靠士兵跳帮近战。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明朝的大船改成“福船”,这种船船体大、吃水深,还在船两侧装了几十门火炮,既能远程轰击倭寇的小船,又不怕被撞。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倭寇首领徐海率两万多人,乘坐几百艘小船,围攻浙江嘉兴。胡宗宪让俞大猷率领福船队,在嘉兴附近的王江泾设伏。等倭寇的小船进入伏击圈后,俞大猷一声令下,福船上的火炮同时开火,倭寇的小船瞬间被打得粉碎,很多倭寇还没反应过来就掉进了水里。徐海见势不妙,想率军突围,可俞大猷早就让士兵用铁链把河道拦住了,倭寇的小船根本跑不掉。

这场战斗,俞大猷率军斩杀倭寇五千多人,俘虏三千多人,徐海带着残部狼狈逃窜,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王江泾大捷”。这是嘉靖朝抗倭以来,明军取得的最大胜利,消息传到北京,嘉靖帝高兴得亲自下旨,赏赐胡宗宪和俞大猷,还把“王江泾大捷”的经过写进了《明实录》。

可倭寇的主力还在,尤其是海盗王直,他控制着日本到中国的海上通道,手下有几万弟兄,还有几十艘大船,被倭寇称为“老船主”,是东南沿海最大的隐患。胡宗宪知道,要想彻底肃清倭寇,必须搞定王直。

他没有直接派兵攻打王直,而是用了“招抚”的计谋。他先派人找到了王直在安徽的家人,不仅没有治他们的罪,还好吃好喝地招待着,然后让王直的家人给王直写信,劝他投降。接着,他又派了一个叫蒋洲的使者,去日本找王直谈判,说“只要你投降,朝廷就免你死罪,还让你负责管理海上贸易,让你当‘海防总兵’”。

王直一开始不信,他跟明朝政府打了十几年交道,知道官府的话不可信。可看到家人的信,又听到蒋洲说胡宗宪已经赦免了他的手下,还让他们在浙江舟山驻扎,他动心了。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直带着几百个亲信,乘坐一艘大船,来到浙江杭州投降。

可王直刚上岸,就被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抓了起来。王本固是个“清流”,看不惯胡宗宪的“招抚”政策,觉得“倭寇就是倭寇,必须处死”。胡宗宪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吐血——他本来想通过王直控制倭寇,现在王直被抓,倭寇群龙无首,肯定会更加疯狂。

果然,王直被抓后,他的手下在浙江、福建一带大肆作乱,甚至比之前更狠。胡宗宪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率军镇压。他让俞大猷率军在福建漳州围剿倭寇,自己则率军在浙江温州抵御倭寇的进攻。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明军终于平定了王直残余势力的叛乱。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王直被押到北京,嘉靖帝下旨,将王直“斩立决”。临刑前,王直对着南方叹气:“我本来想投降报国,没想到还是落得这样的下场。”王直死后,胡宗宪虽然彻底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主力,但他“招抚王直”的事,却成了政敌攻击他的把柄——后来严党倒台,徐阶等人就用“私通倭寇”的罪名弹劾胡宗宪,导致他被抓进监狱。

除了王直、徐海,俞大猷还对付过一个叫吴平的倭寇首领。吴平是福建人,早年也是海商,后来被逼成了海盗,他手下有一万多人,擅长在福建沿海的岛屿之间流窜,明军多次围剿都没能抓住他。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俞大猷率军来到福建,他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先派人摸清了吴平的行踪——吴平经常在福建诏安的梅岭岛驻扎,那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俞大猷决定用“火攻”的办法:他让士兵准备了几百艘小船,船上装满了干草和硫磺,趁着夜色,悄悄靠近梅岭岛。

等靠近岛屿后,俞大猷让士兵点燃小船,小船顺着风向飘向吴平的营寨。吴平的手下看到火船,顿时慌了神,纷纷四散逃跑。俞大猷率军趁机登陆,斩杀倭寇三千多人,吴平带着几百个亲信乘船逃跑。俞大猷没有放弃,率军追击了一个多月,最后在广东潮州附近的海上,将吴平的船队团团围住。

小主,

吴平见大势已去,跳海自杀,他的手下要么被斩杀,要么被俘虏。至此,福建沿海的倭寇也被肃清了。

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经过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努力,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肃清,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明史·俞大猷传》里评价俞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意思就是俞大猷作为将领,清正廉洁,对手下士兵很好,多次立下大功,在南方的名声非常响亮。

可胡宗宪的结局却很悲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严党倒台后,徐阶的门生邹应龙等人弹劾胡宗宪“私通严党,贪污军饷”,嘉靖帝虽然没有杀他,却把他革职,让他回安徽老家养老。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又有人弹劾胡宗宪“私通倭寇”,嘉靖帝大怒,下令把胡宗宪抓进北京诏狱。

在诏狱里,胡宗宪多次递奏折为自己辩解,说“我抗倭多年,杀了无数倭寇,怎么会私通倭寇”,可嘉靖帝根本不听。胡宗宪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了,在狱中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然后自杀身亡,年仅五十四岁。直到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朝廷才为胡宗宪平反,恢复了他的官职。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此时的嘉靖帝已经二十年没上过早朝了。他天天躲在西苑的炼丹房里,跟道士们一起炼丹、做道场,坚信自己能长生不老。朝堂上,严党虽然倒了,但徐阶、高拱这些大臣,要么怕得罪嘉靖帝,要么忙着争权夺利,没人敢说真话——整个大明,仿佛都在陪着嘉靖帝“装睡”。

就在这时,一个叫海瑞的户部主事,站了出来。海瑞当时只是个从六品的小官,无权无势,却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写了一份《治安疏》,也就是后人常说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直接骂嘉靖帝。

这份奏折,堪称大明历史上最“胆大包天”的文书。开头先肯定了嘉靖帝早年的功绩,说“陛下御极之初,扫除奸邪,天下翕然称治”,可接着话锋一转,直接指出嘉靖帝的过错:“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陛下天资英断,即位初年,冠履之间,一言一动,都出于正道,天下翕然仰德。播迁以来,乃不克终厥美,好神仙,求长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翻译过来就是:陛下您的错误太多了,最大的错误就是沉迷修道。您早年很英明,可后来却变了,天天炼丹求长生,花光了老百姓的钱,建了很多没用的宫殿,二十年不上朝,朝廷的法纪都废了。

更狠的是,海瑞还在奏折里说:“陛下不及汉文帝远甚。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天下富足;陛下在位四十五年,却让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这难道是明君该做的事吗?”甚至还说:“陛下要是再这么下去,大明就要亡了!”

海瑞写这封奏折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他先是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给老母亲和妻子留了些生活费,然后买了一口棺材,放在家里,还跟家人、仆人一一告别,说“我这次上奏折,肯定会被皇帝杀了,你们以后好好过日子,别想我”。仆人吓得纷纷辞职,可海瑞却很平静,还特意把《治安疏》抄了几份,一份递交给朝廷,一份留给自己,一份送给了朋友。

嘉靖帝看到《治安疏》的时候,正在西苑炼丹。他一开始还没在意,可越看越生气,看到“陛下不及汉文帝远甚”的时候,气得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吼道:“赶紧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旁边的太监黄锦,跟海瑞有点交情,知道海瑞是个忠臣,就赶紧劝道:“陛下,海瑞这个人,是个出了名的‘死脑筋’,他早就买好棺材了,就等着您杀他呢。他要是想跑,早就跑了,不会等着被抓。”

嘉靖帝愣了一下,捡起奏折,又仔细看了一遍。这一次,他没有那么生气了,反而叹了口气,说:“这个人跟比干一样忠,可我不是商纣王啊。”《明史·海瑞传》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

嘉靖帝虽然没杀海瑞,但也没放他,而是把他关进了诏狱。负责审理海瑞的官员,知道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就没敢对海瑞用刑,只是把他关在牢房里,每天给饭给菜。海瑞在诏狱里,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一点都不害怕,还经常跟狱卒聊天,说“我骂皇帝,是为了让皇帝醒悟,只要能让大明变好,我死了也值”。

其实嘉靖帝不杀海瑞,有两个原因:一是海瑞说的是实话,嘉靖帝自己也知道沉迷修道不对,只是不愿意承认;二是嘉靖帝不想落个“杀忠臣”的名声——比干是商朝的忠臣,被商纣王杀了,商纣王成了亡国之君;要是嘉靖帝杀了海瑞,他就会被后人比作商纣王,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经此一骂,嘉靖帝的心情彻底坏了。他本来就因为长期吃丹药,身体越来越差,加上气火攻心,没过多久就病倒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在西苑的玉熙宫驾崩,享年六十岁。

嘉靖帝驾崩的消息传到诏狱后,狱卒赶紧跑去找海瑞,说“陛下驾崩了,您有救了”。海瑞一开始不信,等确认消息后,他突然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甚至吐了血。狱卒很奇怪,问他“您不是骂陛下吗?怎么还哭这么伤心”。海瑞说:“我骂陛下,是希望陛下能醒悟,重新治理朝政,不是希望陛下死。陛下虽然有错,但他毕竟是大明的皇帝,他死了,我心里难受。”

嘉靖帝死后,隆庆帝朱载坖继位,他一上台就下旨,释放海瑞,还把海瑞提拔为大理寺丞(正五品)。海瑞出狱后,继续当他的“硬骨头”,弹劾贪官污吏,整顿吏治,成了大明历史上着名的“清官”,被后人称为“海青天”。

嘉靖帝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万历帝朱翊钧)。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充满矛盾的戏——他聪明绝顶,却用错了地方;他有能力成为明君,却因为私欲,让大明走上了下坡路。

他执政的前十年,确实是个合格的皇帝。他清除正德朝的宦官专权,整顿吏治,改革科举,清丈土地,减免赋税,还打退了蒙古人的入侵,史称“嘉靖新政”,让大明有了“中兴”的迹象。《明史·世宗本纪》里说“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这是对他早年政绩的肯定。

可从嘉靖十年开始,他沉迷修道,二十年不上朝,把朝政交给内阁,导致严党专权二十年。严嵩父子贪污受贿,陷害忠良,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嘉靖帝为了炼丹、修宫殿,大肆搜刮民财,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造反不断;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因为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肆虐了十几年,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不过,嘉靖帝也不是完全的“昏君”。他虽然不上朝,但对朝堂的掌控力却很强——他通过写青词、找道士扶乩等方式,了解朝堂动态,平衡内阁大臣的权力,不让任何一方势力过大。严党虽然专权,但始终在他的掌控之下,只要他想收拾严党,就能很快把严党扳倒;徐阶、高拱这些大臣,虽然有能力,但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他在抗倭这件事上,也展现出了正确的判断力。他支持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人抗倭,给他们足够的兵权和军饷,让他们能专心对付倭寇,最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要是没有嘉靖帝的支持,抗倭战争可能还要持续很多年,东南沿海的老百姓也会继续受苦。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在西苑驾崩后,隆庆帝朱载坖继位。隆庆帝虽然只在位六年,但他延续了嘉靖帝晚年的改革政策,减免赋税,开放海禁,整顿军队,还重用海瑞、张居正等人,让大明的国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为后来的“万历中兴”打下了基础。

对于嘉靖帝的功过,历史上的评价一直很复杂。《明史·世宗本纪》里说他“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意思就是他虽然清除了奸臣,掌握着权力,但也只是个中等水平的皇帝。这个评价,其实很客观——他有能力,但没尽到皇帝的责任;他有政绩,但也犯了很多错误。

如果嘉靖帝能少点私心,多点责任感,把修道的心思用在朝政上,或许大明的历史会不一样。可历史没有如果,嘉靖帝终究还是成了那个“一半清明,一半荒唐”的皇帝。他留下的,不仅是四十五年的朝政痕迹,还有那些充满争议的故事——大礼仪之争的倔强,严党与清流的斗争,海瑞骂帝的勇气,抗倭英雄的热血。这些故事,构成了嘉靖朝的底色,也让大明的历史,多了几分复杂与精彩。

如今,当我们翻开《明史》,看到嘉靖帝的本纪时,或许会为他早年的英明而赞叹,为他晚年的荒唐而惋惜。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大明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功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皇权的威严与荒唐,也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而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