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人凑在一起,一拍即合:不如我们把太上皇从南宫接出来,拥立他复位!事成之后,咱们就是大功之臣!
正月十六夜里,石亨带着一千多士兵,砸开南宫的门,把朱祁镇接了出来。朱祁镇一开始还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他,吓得直哆嗦,后来一听是要让他复位,立刻来了精神,穿上龙袍就往皇宫跑。
第二天一早,大臣们像往常一样去给朱祁钰请安,刚走到朝堂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钟鼓声——这是上朝的信号。大家进去一看,懵了:龙椅上坐的不是朱祁钰,而是朱祁镇!
徐有贞站出来大喊:太上皇复位了!还不快拜!大臣们愣了半天,只好纷纷跪下磕头。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躺在病床上的朱祁钰,听到外面的钟鼓声,觉得不对劲——自己还没死呢,谁在上朝?问身边的太监,太监哆哆嗦嗦地说:陛下...是太上皇...复位了。
朱祁钰半天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叹了口气:哥哥...还是回来了啊。这话里,有无奈,有不甘,或许还有一丝解脱。
没过几天,朱祁镇就下旨,废朱祁钰为郕王,把他迁到西苑(今中南海)软禁起来。一个月后,朱祁钰突然死了,年仅三十岁。关于他的死因,史书上写得很含糊,只说,但民间一直流传,他是被朱祁镇派人勒死的。
更惨的是,朱祁镇还不给他好名声,赐了个恶谥,意思是残暴无德,还不许他葬入皇帝的陵寝(明十三陵),把他埋在了北京西山,也就是现在的景泰陵。直到成化年间,他的侄子朱见深(也就是当年被他废掉的太子)才给他平反,恢复了帝号,上庙号——意思是代替别人当皇帝,算是给了他一个名分。
朱祁钰当了七年皇帝,到底干得怎么样?
论功劳,他绝对能排进明朝皇帝的中上游,理由如下:
一、临危受命,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稳住了局面,要是没有他,明朝可能早就南迁了,变成第二个南宋;
二、信任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保住了京城,让老百姓免受蒙古人的屠杀;
三、整顿吏治,减免赋税,还修复了黄河大堤,搞了不少民生工程,史称景泰中兴。《明史》里说他当倥偬之际,奉命居守,旋王大位,定倾扶危,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这评价相当高。
但他的毛病也很明显:
一、太贪恋皇位,软禁哥哥,废黜太子,显得小家子气,也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二、后期宠信奸臣,比如太监兴安,排挤正直的大臣,朝政比起刚登基时差了不少;
三、性格不够果断,做事犹豫,比如接不接哥哥回来,想了半天,最后还是被动接受。
其实,朱祁钰就像一个突然被推上赛场的替补队员,本来没什么准备,却凭着一股劲儿踢赢了关键比赛。可当他想坐稳主力位置时,却因为急功近利,犯了不该犯的错,最后被换下,连替补席都没保住。
他不是天生的帝王料,没有哥哥朱祁镇那种迷之自信,也没有朱元璋、朱棣的狠辣手腕。他更像一个普通人,有优点,有缺点,被命运推到了风口浪尖,拼尽全力干了几年,最后却落得个悲剧收场。
如果朱见济没有夭折,他会不会有个好结局?如果他能对哥哥宽容一点,会不会避免夺门之变?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