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唐高宗李治:真正的“六味帝皇丸”

王皇后这招叫“借刀杀人”,可她没想到,自己借的是一把“屠龙刀”。永辉二年(651年),李治把武媚娘接回宫里,封她为昭仪。武媚娘一回来,就展现出了超强的“宫斗天赋”:对李治温柔体贴,对宫女太监和善,对王皇后更是毕恭毕敬。王皇后一开始还挺高兴,觉得武媚娘是自己人,可很快她就发现,李治天天往武媚娘宫里跑,连萧淑妃都被冷落了,自己更是成了摆设。

更让王皇后害怕的是,武媚娘怀孕了,生了个女儿。有一天,王皇后去武媚娘宫里看孩子,刚走,武媚娘就把女儿闷死了,然后用被子盖好。李治一来,武媚娘就哭着说“陛下,臣妾就出去了一会儿,孩子就没气了”,还故意说“刚才王皇后过来过”。李治一看女儿死了,又听武媚娘这么说,当场就火了,骂道“皇后杀我女!”

这件事到底是不是武媚娘干的,《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不一样,《旧唐书》里没提“杀女”,只说“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写得更详细。不管真相如何,这件事之后,李治就有了废后的心思——他不仅想废了王皇后,更想借着“废后”这件事,跟长孙无忌那帮老臣掰掰手腕。

李治想废王皇后,立武媚娘为后,消息一放出去,朝堂上立马炸了锅。长孙无忌、褚遂良带头反对,理由是“王皇后出身名门,没有过错,不能废;武媚娘是先帝的才人,立她为后,于礼不合”。

褚遂良更是激动,在朝堂上跟李治吵了起来,说“陛下要是一定要废后,也得选个名门闺秀,武昭仪曾事先帝,天下人都知道,陛下这么做,以后怎么面对天下人?”说着说着,褚遂良还把笏板往地上一扔,说“这笏板是先帝赐给我的,现在还给陛下,我请求辞官回家!”

李治气得脸都白了,当场就要把褚遂良拉出去斩了,还是武媚娘在帘后喊了一句“何不扑杀此獠!”(怎么不把这老东西打死!),虽然最后没杀,但褚遂良还是被贬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

长孙无忌他们还是不松口,李治就找舅舅私下谈话,想给长孙无忌送点好处。《资治通鉴》里记载,李治和武媚娘亲自去长孙无忌家里,封长孙无忌的儿子为朝散大夫,还送了十车金银珠宝。李治陪着笑脸说“舅舅,皇后一直没孩子,武昭仪有儿子,我想立她为后,您看行不?”长孙无忌要么装没听见,要么就转移话题,反正就是不答应。

李治一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找到了许敬宗、李义府这些人。许敬宗是个老油条,一直被长孙无忌打压,心里早就不满;李义府是个“投机分子”,眼看李治想废后,就主动跳出来支持,说“陛下立谁当皇后,是陛下的家事,跟外人有啥关系?”

李治一听这话,可算找到知音了,立马提拔李义府当宰相。接着,许敬宗也在朝堂上表态:“农夫多收了十斗粮,还想换个老婆,陛下贵为天子,换个皇后有啥不行?”这话虽然粗俗,但说到了李治心坎里。

永辉六年(655年),李治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囚禁在别院,然后立武媚娘为皇后。没过多久,李治又听说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别院里哭骂,说“要是有来生,我要变成猫,武媚娘变成鼠,我要咬断她的喉咙!”武媚娘一听,又怕又恨,下令把两人各打一百棍,砍去手脚,扔进酒缸里,还说“让这两个女人骨头都醉酥了!”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人彘”之刑,虽然残忍,但也能看出,武媚娘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有多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废后之争,表面上是李治换了个老婆,实际上是李治打赢了一场“权力反击战”。长孙无忌的势力被削弱,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新派”官员上台,李治终于把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旧唐书·高宗纪》里说,从这以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这话有点夸张,因为真正的大权,其实是李治和武媚娘一起掌握的,史称“二圣临朝”。

很多人觉得,李治立了武媚娘为后之后,就成了“傀儡皇帝”,啥都听武则天的。其实不是,李治虽然身体不好(后来得了风疾,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但他脑子很清楚,大唐的核心权力一直握在他手里。

李治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大事,比他爹李世民还猛。首先是对外打仗,把大唐的疆域扩到了最大。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起来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李治派苏定方、李积(就是徐茂公)等人出兵。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灭了百济,把百济国王押回长安;总章元年(668年),李积灭了高句丽,在平壤设了安东都护府。至此,高句丽这个困扰了隋朝和唐朝几十年的“钉子户”,终于被李治拔掉了。

《新唐书·地理志》里记载,唐朝最盛的时候,疆域“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比李世民时期大多了。李治能打赢这些仗,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国力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会用人——苏定方、李积、薛仁贵这些名将,都是在李治时期发光发热的。

对内,李治也没闲着。他修订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法典,直到清朝还在沿用。他还重视科举,扩大了录取名额,让更多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有机会当官,打破了关陇集团对官场的垄断。许敬宗、李义府虽然人品不咋地,但他们都是通过科举上来的,代表了寒门子弟的利益。

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圣临朝”,更像是一种“夫妻搭档”。李治身体不好的时候,就让武则天帮忙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但重要的事,比如打仗、立太子、任免宰相,还是李治说了算。有一次,武则天想让她的亲戚当官,李治直接驳回了,说“外戚干政是祸根,不能开这个头”。还有一次,武则天想修改礼仪,李治也没同意,说“礼仪是国家的根本,不能随便改”。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治曾经对大臣说“朕与皇后同体,故令皇后预闻政事”——这话的意思是“我和皇后是一家人,所以让她帮我处理政事”,但“预闻”不等于“做主”,真正的决定权还是在李治手里。

李治对武则天也不是完全信任,他曾经因为武则天权力太大,想废了她,还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书。可武则天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治又心软了,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结果上官仪被武则天杀了。这件事看起来是李治“怂”了,其实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当时武则天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废了她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而且李治确实需要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毕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从显庆年间(656-661年)开始,李治的风疾就越来越严重了,经常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有时候连朝都上不了。没办法,他只能让武则天帮他处理更多的政务,武则天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武则天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利用处理政务的机会,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人,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还有一些忠于她的大臣。李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身体不好,管不了那么多了。

更让李治头疼的是太子问题。他一开始立的太子是李忠,李忠是宫女所生,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后,李忠就被废了,改立武则天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李弘是个好孩子,仁厚孝顺,还敢跟武则天顶嘴。有一次,李弘发现王皇后的女儿还被囚禁着,就向李治求情,让她们嫁人。武则天知道后,气得不行,觉得李弘胳膊肘往外拐,没过多久,李弘就“暴毙”了——很多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也这么写,但《旧唐书》里只说李弘“薨于合璧宫”,没说被毒死,真相至今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