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汉平帝刘衎:"娃娃皇帝"的悲催命运,西汉亡矣

这一幕,被王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心想:这小子长大了,开始有想法了,留着是个祸害。

没过多久,平帝就生病了。《汉书·平帝纪》里写: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就这么简单一句,没说什么病,也没说怎么治的。但后世的史书,比如《资治通鉴》,就明确说了: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

意思是,王莽借着腊日献酒的机会,在酒里下了毒。平帝中毒生病后,王莽还假惺惺地向天神祷告,说愿意用自己的命换平帝的命,还把祷告词藏在金盒子里,装作很虔诚的样子。结果没几天,平帝就死了。

这事儿做得够阴的吧?杀人还不忘立牌坊。

平帝一死,王莽的障碍就基本扫清了。但他还不满足,还得斩草除根。平帝的母亲卫姬还在中山国,她的家族虽然没什么势力,但王莽怕留下后患,就找了个借口,说卫家有人谋反,把卫姬的兄弟、族人杀了个精光,最后连卫姬本人也被逼死了。

《汉书·外戚传》里记载:莽诛卫氏,令姬昼夜啼泣,涕泣失明,后岁余,莽复使人胁姬饮药死。——卫姬被王莽吓得哭瞎了眼,最后还是被毒死了。这一家人,就因为被王莽选中当了傀儡,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主,

平帝的葬礼办得倒是挺风光,王莽下令大赦天下,还赐给诸侯王、列侯黄金,让他们来参加葬礼。但这一切,对一个已经死去的14岁少年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就像一个用完即弃的工具,被王莽榨干了最后一点价值,然后随手扔掉了。

平帝死后,王莽又立了一个更小的孩子——孺子婴当皇太子,自己当了摄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这时候,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王莽下一步,就是要篡汉自立了。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被葬在康陵,就在今天陕西咸阳附近。他的陵墓规格倒是挺高,坟高十三丈,周回二百步(《汉书·平帝纪》注引《皇览》),但这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一座孤零零的坟茔,埋葬了一个少年短暂而不幸的一生。

回顾汉平帝这五年,你会发现,他几乎没做过任何一件属于的事。登基是被安排的,婚姻是被安排的,连死亡,都可能是被安排的。《汉书·平帝纪》全篇加起来不到两千字,其中一大半都是在写王莽做了什么,平帝更像是个背景板,一个用来证明王莽的道具。

班固在《汉书》里评价平帝: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意思是,平帝时期,所有的政令都出自王莽之手,王莽到处宣扬自己的功劳,看起来好像天下太平,其实老百姓早就怨声载道了,只是王莽自己还没意识到(或者假装没意识到)。

其实,平帝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西汉王朝的缩影。从汉武帝晚年的动荡,到汉昭帝、汉宣帝的,再到汉元帝、汉成帝的昏庸,最后到汉哀帝、汉平帝的傀儡生涯,西汉王朝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王莽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就算没有王莽,也会有张莽、李莽出来,终结这个早已腐朽的王朝。

而刘衎,这个无辜的少年,只是恰好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了这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他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没有汉宣帝的隐忍腹黑,甚至没有汉哀帝的荒唐资本,他有的,只是一个被强加的头衔,和一个注定悲剧的命运。

有时候想想,如果当年王莽没选中他,他是不是还能在中山国当个逍遥王爷,娶个媳妇,生几个孩子,平平安安地活到老?但历史没有如果,就像他的名字——本意是快乐、安定,可他的一生,既不快乐,也不安定。

这就是汉平帝刘衎的故事,一个被历史大潮裹挟的少年,一个在权臣阴影下窒息的皇帝。他的故事很短,却道尽了权力的残酷和无奈。或许,当他躺在康陵的地宫里时,唯一的愿望,就是下辈子别再投胎到帝王家了吧!

参考《汉书·平帝纪》《汉书·外戚传》《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