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役,霍光彻底掌握了朝政,而汉昭帝也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虽然年纪小,但不是好糊弄的。君臣俩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霍光主外,处理具体政务;汉昭帝主内,把握大方向,偶尔出来定个调。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打匈奴、通西域、修运河、建宫殿,把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花了个精光,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汉昭帝即位时,全国到处是流民,国库比脸还干净。用《汉书》的话说,就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面对这烂摊子,汉昭帝和霍光的选择很明确:不折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休养生息。但这不折腾,其实比瞎折腾难多了。
一、盐铁会议:一场影响中国经济两千年的辩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集了一场特别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两拨人:一拨是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另一拨是来自各地的贤良文学(民间知识分子)。会议主题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到底要不要改?
贤良文学们火力全开,把桑弘羊骂得狗血淋头:盐铁专营搞得老百姓没活路了!均输平准就是官府抢钱!桑弘羊也不含糊,反驳说:没有这些政策,军费从哪来?边疆怎么守?你们这些书生懂个屁!
双方吵了整整一个月,最后汉昭帝拍板:废除酒的专卖,放松铁和盐的管制。这招特别聪明——既没完全否定汉武帝的政策(给足了老祖宗面子),又缓解了民间的压力(给老百姓留了条活路)。
《昭帝纪》里记载,会后百姓安之。其实哪是百姓安了,是国家的经济终于喘过气了。这就像一个人长跑之后,总得慢下来歇歇,不然会猝死的。
汉武帝时期,赋税重得能压死人。汉昭帝一上台,就开始减税。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减漕三百万石(减少粮食征收);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令民得以律占租,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允许流民租种官田,还借给种子和粮食)。
最关键的是,他多次免除徭役,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种地。《昭帝纪》里动不动就毋令民出今年田租除今年马口钱(减免养马的税)。这些政策看着不起眼,却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就像给干旱的土地浇了点水,虽然不能立刻长出庄稼,但至少能让根须活下来。
汉武帝一辈子跟匈奴死磕,虽然打出了大汉的威风,但也耗光了国力。汉昭帝时期,匈奴还想来挑事,霍光派兵揍了他们几次,但见好就收,没像汉武帝那样穷追猛打。
后来匈奴内部乱了,有人来投降,汉昭帝也大方接纳,给吃给喝给地盘。他还在西域加强了屯田,让边疆驻军自己种地,减少了内地的负担。这种以和为主,以打为辅的策略,比一味强硬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