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是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这人是个军事奇才,但脾气比刘启还倔。刘启拜他为太尉,让他率军平叛。周亚夫提了个条件:陛下,叛军势大,我不能直接跟他们硬拼,得先断他们粮道,拖垮他们。刘启答应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成了周亚夫的个人秀。他绕开叛军主力,偷偷跑到昌邑(今山东巨野),深挖沟、高筑墙,就是不出战。叛军急了,猛攻梁国(刘启弟弟刘武的地盘),梁国快扛不住了,刘武天天派人向周亚夫求救,甚至告到刘启那里。
刘启下旨让周亚夫去救梁国,周亚夫直接把圣旨搁一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该干啥干啥,一边守着营寨,一边派小分队去偷袭叛军粮道。
没过多久,叛军粮草真的断了,士兵饿得起不来,只能撤退。这时候周亚夫才下令追击,一口气把叛军打得稀巴烂。吴王刘濞想逃到越国,结果被越国人砍了脑袋,送到长安领赏。其他六个藩王不是自杀就是被杀,七国之乱三个月就平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事儿之后,刘启对周亚夫又敬又怕。敬的是他会打仗,怕的是他不听命令。但不管怎么说,平定七国之乱是刘启这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事——经此一役,藩王们再也不敢跟中央叫板,汉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孝景本纪》里没细说平叛过程,就一句三年,吴楚七国反,以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击平之,看着轻描淡写,其实背后全是刀光剑影。
平定七国之乱后,刘启开始专心搞治国。他跟他爹刘恒的风格完全不同:刘恒靠,刘启靠;刘恒像个老好人,刘启像个铁面包公。
七国之乱后,刘启没赶尽杀绝,但手段够狠。他把叛乱藩王的地盘收回来,分给他们的儿子(比如把吴国分成三个小国),让他们内斗;又规定藩王不能自己任命官吏,必须由中央派遣;还收回了藩王的铸币权,断了他们的财路。
这么一搞,藩王们彻底成了富家翁,再也掀不起风浪。后来汉武帝搞推恩令,其实就是抄的刘启的作业,只不过更温柔点。
刘启继承了他爹的惠民政策:田税继续保持三十税一,徭役三年一次,还多次下令赈济灾民。但他比老爹多了个心眼——立规矩。
他下令:老百姓必须好好种地,谁要是弃农经商,全家罚为奴隶。还规定地方官要是管不好农业,轻则降职,重则罢官。这招挺狠,但效果显着——到他晚年,汉朝粮食多得吃不完,仓库里的钱堆得放不下,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史记·平准书》里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可不是吹的,全是刘启和他爹攒下的家底。
刘启对功臣不算抠门,周亚夫平叛后被封为丞相,地位极高。但这俩人后来闹掰了,就因为周亚夫太倔。
有一次,刘启想封皇后的哥哥为侯,周亚夫说:高皇帝规定,非刘氏不能封王,非功臣不能封侯,这小子没功劳,不能封!刘启没辙,只能作罢。
还有一次,匈奴王来投降,刘启想封他们为侯,拉拢一下匈奴。周亚夫又跳出来反对:这些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您还封他们,以后怎么管教大臣?刘启这次没听他的,直接把匈奴王封了侯。周亚夫气得称病辞职,刘启顺水推舟,让他回家养老了。
过了几年,刘启想看看周亚夫改脾气没,就请他吃饭,故意不给筷子。周亚夫不高兴,自己找管事要了双筷子。刘启笑着说:这点事还委屈你了?周亚夫赶紧谢罪,没等刘启说完就站起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