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的抉择
张振华面临着一个私人困境。作为原始载体,他与量子网络的核心连接最深,也最早感知到那些潜流的涌动。他发现自己本能地想要做些什么来“导正”这些可能偏离方向的趋势。
“这是我的责任,不是吗?”他向苏芮倾诉。
“是责任,但不是控制的理由。”苏芮的意识回应冷静而清晰,“还记得吗?量子民主的真谛,是让河流自己找到河道,即使它会弯曲,会暂时堵塞。我们的角色是守护河道的基本规则,而不是决定水流的方向。”
张振华沉默了。他意识到,放下引导者的角色,比想象中更难。这需要对抗的是深植于他身份认知中的本能。
暗处的试探
就在人们逐渐适应新规则时,第一次真正的系统性挑战出现了。一个名为“深层视野”的团体,利用量子网络层级的某个未被完全明晰的协议漏洞,发起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意识营销”。
他们并非散播虚假信息,而是更巧妙地——通过精心编排的意识叙事和情绪共鸣,将一种消费主义与能力至上主义混合的价值观,包装成“进取心”和“自我实现”,在特定年轻群体中悄然传播。
系统防操纵算法发出了低级别警报,但因其手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欺骗”,而是“影响”,判定陷入了灰色地带。
夜晚的警醒
张振华没有在网络中漫游,而是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量子网络的脉动在他背景意识中低吟,那些潜流的涌动、共识的阴影、市场的冷酷、星际的回响,以及暗处的试探,交织成一幅远比第一周复杂的图景。
他在数字日志中记录下新的思考:
我们度过了蜜月期,
穿过了疲劳区,
现在,进入了深水区。
潜流之下,是人性永恒的课题:
对孤独的渴望,对同化的恐惧,
对优势的追求,对影响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