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铃铛胡同的温情

刘念嘻嘻一笑,也不点破,只是说:“好好好,是工作需要!不过冯楠姐,既然来了,就别住招待所了,房间我都给你收拾好了!就在我们家东厢房,又安静又干净! 你就安心住下!正好陪我做个伴!”

冯楠有些犹豫:“这……太麻烦你们了吧?”

“不麻烦!一点都不麻烦!”刘念紧紧挽住她的胳膊,“你要是不住,就是看不起我这个妹妹!再说了,你住家里,咱们说话也方便!就这么说定了!”

看着刘念真诚而热情的脸庞,冯楠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点了点头,微笑道:“好,那就听你的,谢谢你了,念念。”

“谢什么呀!咱们之间还用说这个!”刘念高兴地说。

车子驶入铃铛胡同,在家门口停下。刘念拉着冯楠的手走进院子,福伯早已笑着迎了上来。东厢房果然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应用品俱全,充满了家的温馨。

看着这个临时的却充满情谊的“家”,冯楠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她知道,在北京,她不再是孤身一人了。而今晚,或许,还能见到那个让她心生牵挂的人……想到这里,她的脸颊不禁又微微发热起来。

傍晚时分,铃铛胡同甲壹号院里飘荡着诱人的饭菜香气。福伯和严家派来帮忙的人在厨房里做着最后的忙碌,刘念和冯楠则在正房客厅里边聊天边摆放碗筷。冯楠虽然初来乍到,但举止大方得体,丝毫没有客套和拘束,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温馨的小家庭氛围中。

刘念看着冯楠,心里暗暗为赵政委高兴。冯楠姐不仅学识好,性格温婉,待人接物更是恰到好处,和赵政委那种沉稳内敛的性格简直是天作之合。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和说话声——是邵明珠下班回来了。和他一起的,还有一位身材高大、穿着军装常服、神色略显严肃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的中年军人,正是赵刚。

“政委,您看,说来就来了!正好赶上饭点!”邵明珠笑着推开院门,声音洪亮,显然是故意说给屋里人听的。

刘念和冯楠闻声都站了起来。刘念快步迎了出去,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政委!您来啦!快请进!正好饭做好了!”

赵刚迈步走进院子,目光下意识地、飞快地扫过客厅门口。当他的视线与站在刘念身后、面带得体微笑的冯楠相遇时,他的身体几不可查地僵硬了一下,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微微泛红。他努力维持着平时的沉稳,点了点头,声音比平时略显低沉:“嗯,打扰了。听说明珠和刘念同志最近家庭和睦,工作积极,我过来看看,了解一下情况。” 这番官方的说辞,显然是提前准备好的。

冯楠走上前一步,落落大方地向赵刚微微躬身:“赵政委,您好。没想到在这里遇到您。” 她的语气平静自然,但眼神中闪过一丝笑意,似乎看穿了这“偶遇”的安排。

赵刚更加有些不自在了,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冯楠同志,你好。欢迎你来北京工作。没想到……你也在这里。” 这话说得有点干巴巴的。

邵明珠看着老首长这副窘迫的样子,心里暗笑,赶紧打圆场:“哎呀!这可真是巧了!冯楠同志今天刚调来北京,念念去接站,就先请到家里来坐坐,正好政委您也来了!这就叫缘分啊!快别站着了,屋里坐!福伯,饭菜好了吗?”

“好了好了!这就端上来!”福伯乐呵呵地从厨房应道。

几人进屋落座。八仙桌上摆着四菜一汤: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拍黄瓜,还有一盆热气腾腾的鸡蛋汤,虽然不算奢华,但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充满了家的味道。

邵明珠主动拿起酒壶,给赵刚和自己斟上酒,又给刘念和冯楠倒了茶水。他举起酒杯,笑着说道:“政委,冯楠同志,今天双喜临门!第一,庆祝冯楠同志顺利调来北京,支援首都教育事业!第二,也感谢咱政委百忙之中还关心我们小家的生活!来,我们一起喝一杯,欢迎冯楠同志!”

“欢迎冯楠姐/同志!”刘念和邵明珠异口同声。

赵刚也举起杯,目光与冯楠短暂交汇,语气真诚了许多:“欢迎冯楠同志来北京。” 两人轻轻碰杯,发出清脆的响声。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在邵明珠和刘念这对“最佳气氛组”的巧妙引导和插科打诨下,刚开始那点微妙的尴尬很快烟消云散。话题从北京的气候、风土人情,慢慢聊到了教育工作、部队生活,甚至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趣闻轶事。

赵刚虽然话不多,但偶尔也会插几句,发表一下看法。他发现,冯楠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见解独到,言语间透着一种知性女性的睿智和从容,和她交谈让人感觉很舒服。他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脸上也露出了自然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