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少年公益理事会成立大会的余温尚未散去,联盟总部的应急会议室已灯火通明。沈慕言将顾景琛的加密数据投影在主屏幕上,画面中,一片漆黑的深海影像伴随着杂乱的能量波动曲线,下方标注着一串经纬度——南纬82°17′,西经58°57′,正是南极冰原边缘的威德尔海深海区域。
“这是顾景琛隐藏的最后一份加密日志,”沈慕言指尖滑动,调出三维海底地形模型,“‘终极备份’并非实体武器,而是一套‘深海能量枢纽’——混沌之眼当年在南极建立的秘密基地,利用深海地热与量子能量,维系着一套‘善意崩塌触发程序’。”
陆栀念俯身凝视模型中被冰层覆盖的海底建筑:“触发程序是什么意思?”
“顾景琛的日志里提到,这套程序绑定了全球12个核心公益数据节点,”沈慕言的声音凝重,“一旦启动,会通过深海量子信号篡改节点数据,制造‘公益资源分配不公’‘捐赠资金挪用’的虚假证据,同时激活潜伏在各国民众设备中的‘情绪诱导插件’,放大猜忌与冷漠,从根本上瓦解全球公益信任体系——这比认知病毒更隐蔽,也更致命。”
魏然补充道:“顾承泽虽然被擒,但他的核心技术团队当年并未被完全摧毁,大概率潜伏在深海基地中。顾邵峰被抓前,应该已经通过加密信号通知了他们,现在基地很可能已经进入一级戒备。”
苏婉调出各节点的实时监控数据:“目前12个核心节点一切正常,但情绪诱导插件的残留信号被沈慕言的‘善意防火墙’拦截过三次,说明他们正在尝试连接节点,只是还没找到防火墙的破解漏洞。”
“不能等他们破解。”陆栀念起身,目光扫过在座的核心成员,“秦峰,你组建一支极地行动小队,配备抗冰耐压装备和量子干扰设备,三天后出发前往南极;沈慕言,继续深化防火墙,同时破解深海基地的能量屏蔽,定位核心控制室;苏婉,留在总部,协调全球12个节点的防护升级,让青少年理事会的技术小组参与辅助监测——他们熟悉云平台的青少年用户端,或许能发现我们遗漏的漏洞;魏然,你梳理顾承泽的审讯记录,找出基地的内部结构、能源供给弱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内应。”
“青少年理事会的技术小组?”秦峰有些顾虑,“他们大多是16-18岁的孩子,面对混沌之眼的技术团队,会不会太危险?”
“危险也是成长的一部分。”陆栀念调出理事会成员的资料,其中一个名字格外醒目——来自中国的17岁少年江辰,备注是“量子编程天才,曾协助沈慕言优化云平台安全模块”,“江辰和他的团队已经通过了沈慕言的技术考核,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或许能从青少年用户的视角,发现混沌之眼针对年轻群体的攻击破绽。而且,这也是‘善意种子计划’的初衷——让青少年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守护者。”
沈慕言点头附和:“江辰的量子算法天赋很突出,上次升级‘青少年安全防护模块’,他提出的‘情绪波动预警模型’帮我们提前拦截了三次潜在攻击。让他们参与,既能增强防护力量,也能让他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会议结束后,各成员立刻行动。沈慕言在云平台开设了专属加密频道,与江辰的技术小组实时对接;秦峰从全球安保团队中筛选出12名有极地作战经验的队员,加急采购抗寒抗压的深海潜水装备和量子干扰枪;魏然翻阅顾承泽的审讯记录,发现一段被忽略的细节——基地的能源核心依赖一台“地热量子转换器”,而这台转换器的设计师,正是当年被混沌之眼胁迫的华裔科学家陈敬之,此人在基地建成后神秘失踪,疑似叛逃。
“陈敬之可能还活着。”魏然将陈敬之的资料传给陆栀念,“他的女儿陈曦,现在是挪威极地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学家,专门研究威德尔海的深海地质。顾承泽的记录里提到,陈敬之当年留下了一个‘后门程序’,只有他的直系亲属能激活,或许可以通过陈曦找到这个后门。”
陆栀念立刻联系挪威极地研究所,以全球公益联盟的名义,邀请陈曦参与“南极公益生态监测项目”。两天后,陈曦抵达联盟总部,当她看到父亲陈敬之的照片和基地资料时,眼眶瞬间泛红:“我父亲当年是被胁迫的,他临走前给我留了一个加密U盘,说如果有一天有人找他关于‘地热量子’的研究,就把这个交出去。”
陈曦拿出一个银色U盘,沈慕言立刻接入系统破解。U盘内果然存有基地的详细结构图和后门程序——“量子休眠指令”,只需将指令注入能源核心,就能暂时冻结转换器的运转,为潜入基地争取时间。
“我和你们一起去南极。”陈曦眼神坚定,“我父亲为这个基地付出了太多,我要亲手关闭它,完成他的遗愿。”
三天后,秦峰的行动小队、沈慕言、陈曦乘坐改装后的极地科考船,从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出发,前往威德尔海。陆栀念、苏婉、魏然留守总部,协调全球节点防护和青少年技术小组的支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科考船在茫茫冰海中航行五天后,抵达目标海域。此时的威德尔海正值极夜,海面覆盖着厚厚的浮冰,零下50℃的低温伴随着狂风,给潜入行动带来极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