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苏晓晓举双手赞成,“顺便咱们还能在图书馆一起复盘这次的模考错题,为下次模考做准备。”
当天午休,“补差小组”的四人又聚集在教室后排,开始复盘这次的模考成绩。江翊把四人的错题都整理了出来,放在桌上一一分析:
“林溪,你这次历史只扣了两分,都是细节题(比如‘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漏答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下次答题前先在草稿纸上列个提纲,确保不遗漏;知行,你地理进步很大,只错了一道综合题,主要是答题逻辑不清晰,下次按照‘现象+原因+影响’的结构来答;晓晓,你政治选择题只错了一道,进步特别大,不过历史大题的答题语言还可以再规范一点,下次我帮你整理答题模板。”
林溪拿出自己的历史试卷,指着那道扣了分的细节题说:“我当时以为‘提倡民主科学’就够了,忘了还有‘新道德’这一点,下次我一定把每个事件的主要内容都列全。”
苏晓晓也点头:“我历史大题总是说得太口语化,比如把‘促进思想解放’说成‘让大家的想法更开放’,下次我会注意用书面语。”
陆知行则拿出地理试卷,挠了挠头:“那道综合题问‘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我只答了‘秘鲁寒流’,忘了说‘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下次我一定按照江翊说的‘结构’来答。”
复盘结束后,四人又制定了新的复习计划——林溪重点补历史事件的“细节内容”,陆知行主攻地理综合题的“答题逻辑”,苏晓晓强化历史大题的“书面语言”,江翊则帮大家整理各科的答题模板,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复习方向。
接下来的日子,“补差小组”的复习更加有条不紊。
林溪每天早读都会抽出十五分钟,背诵历史事件的细节内容,还把这些内容整理成“问答卡”(比如“问: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政治上裁撤冗官,经济上鼓励实业,文化上废除八股,军事上训练新军”),课间和苏晓晓互相提问,加深记忆。
小主,
陆知行则按照江翊教的“现象+原因+影响”结构,每天练一道地理综合题。比如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他会先写“现象: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面”,再写“原因: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泥沙淤积”,最后写“影响:易发生洪涝灾害”,答题逻辑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