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还找了几道典型例题,让大家试着用技巧做题。比如一道“下列关于公民权利的说法,正确的是”的题目,选项B写着“公民的所有权利都可以放弃”,陆知行立刻指出:“‘所有’是绝对表述,肯定错!比如选举权可以放弃,但受教育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能放弃!”
江翊笑着点头:“没错,就是这样。掌握了这些技巧,政治选择题的正确率会大大提高,不用再靠‘蒙’了。”
周五午休,“补差小组”还进行了一次小测试,检验这几天的学习成果。江翊根据大家的薄弱点,出了历史、地理、政治各五道题——历史考了“近代化探索事件对比”“新文化运动意义”,地理考了“洋流分布”“气候类型判断”“等高线判读”,政治考了“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职能”。
大家在规定的20分钟内完成了测试,然后交换试卷批改。批改完后,针对错题,每个人都主动“认领”讲解任务——苏晓晓错的地理气候题,由陆知行讲解;林溪错的历史“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题,由江翊讲解;陆知行错的政治“根本原因”题,由江翊和林溪一起分析。
“你看这道题,问‘我国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因’,选项A是‘坚持党的领导’,选项B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据之前说的‘根本原因找经济’,应该选B,你选了A,就是没记住答题技巧。”江翊耐心地给陆知行讲解,还在旁边画了个小箭头,标注“根本原因→经济/生产力”。
陆知行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下次一定记住,遇到‘根本原因’就往经济上靠!”
小测试结束后,陆知行看着大家的错题本,发现每个人的错题都比之前少了很多,兴奋地拍了下手:“咱们‘补差小组’也太厉害了吧!才几天时间,大家的正确率就提高了这么多!下次模考,咱们肯定都能进步,说不定还能一起冲进年级前五十!”
苏晓晓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语气里带着感慨:“我觉得也是!之前我总是一个人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没人问,越复习越迷茫,有时候一道题卡半天,特别影响心态。现在有大家一起,不仅能互相帮助,还能互相监督,比如我想偷懒的时候,看到林溪在背历史、江翊在刷题,就不好意思发呆了,复习效率高多了。”
林溪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满是温暖,像被午后的阳光晒过一样。她想起自己之前因为模拟卷考差而沮丧,是江翊分享经历安慰她,是陆知行买励志漫画给她打气,现在又有了“补差小组”,大家一起朝着“文科实验班”的目标努力,这种感觉特别踏实。
“是啊,谢谢你们。”林溪认真地说,眼神里满是真诚,“如果不是‘补差小组’,我可能还在为政治选择题发愁,也不会这么快掌握历史大题的答题思路。现在有大家一起,我觉得考进文科实验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了。”
江翊笑了笑,伸手帮林溪理了理额前被风吹乱的碎发,语气格外温柔:“不用谢,我们是一起奋斗的伙伴。看到大家都在进步,我也很开心。以后咱们继续坚持‘补差小组’的活动,遇到问题一起解决,争取下次模考,每个人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
周末在家,林溪把“补差小组”活动中整理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都复习了一遍——她把江翊总结的政治选择题技巧抄在便利贴上,贴在政治课本封面;把陆知行教的地理气候判断方法写在笔记本第一页;把自己整理的历史大题模板反复背诵。然后,她按照江翊制定的计划,刷了一套文科综合练习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给江翊发消息,江翊总是很快就回复,还会用语音给她详细讲解,直到她完全弄懂。
周日晚上,林溪坐在书桌前,拿出情绪日记,一笔一划地写道:“这周和江翊、陆知行、苏晓晓一起成立了‘补差小组’,这是我这段时间最开心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强项,帮别人补短板——陆知行帮我和苏晓晓补地理,用简单的比喻让我们记住易错点;江翊帮我们补政治和地理,总结的答题技巧特别实用;我帮他们补历史,整理时间线和答题模板;苏晓晓则帮我们把关主观题的答题语言,让我们的答案更规范。短短一周时间,我就掌握了政治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弄懂了之前总错的历史大题,地理也进步了不少。有这么好的伙伴一起努力,我更有信心考进文科实验班了。以后我会继续坚持‘补差小组’的活动,和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实现我们的目标。”
写完日记,林溪合上笔记本,看着书桌上“补差小组”一起整理的知识点表格、答题技巧口诀,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考进文科实验班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攻克,还有很多错题需要整理,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有一群靠谱的伙伴,和她一起并肩作战,一起朝着梦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