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水师争流锁大江 火攻夜袭焚敌艨

帝国陆军在湖南势如破竹,西线偏师搅得鄂北不宁,东线策动令闽浙自顾不暇。然而,所有人都清楚,欲克武昌,进而北定中原,横亘于前的天堑——浩瀚长江,以及游弋其上、依旧强大的清军长江水师,是必须逾越的障碍。

武昌之战,必先争于江上。

帝国的水师,相较于其声名赫赫的陆军,堪称新生。其骨干源于接收、改造的少量前清广东水师残部、俘获的民船炮艇,以及沈富安通过海外渠道购得的几艘二手小型木壳炮舰。虽经鲁秉忠的兵工厂竭力整修、加装旧式火炮,但无论数量、吨位还是火力,与经营多年的清军长江水师相比,仍处绝对劣势。

清军长江水师,以武昌、汉口为基地,拥有大小舰艇百余艘,其中不乏数艘吨位颇大、装备英制阿姆斯特朗重炮的巡海快船(如“楚泰”、“楚同”等),其余炮艇、舢板更是数量众多。水师提督黄翼升,淮军旧将,虽非海战天才,但也算经验老到,深知水师乃保卫武昌、封锁江面的关键。他将主力舰艇集中于武昌至汉口江面,倚仗炮台,摆出一副严阵以待、决战江心的架势。

帝国水师提督,由原广东水师副将、较早投诚且精通水战的邓安邦担任。他站在旗舰“靖海”号(一艘经过改装的原清军巡船)的舰桥上,望着远方江面上黑压压的敌舰队形和两岸林立的炮台,眉头紧锁。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陛下,”邓安邦在军事会议上直言不讳,“敌舰大炮利,正面交锋,我军胜算渺茫。唯有出奇计,方可破敌。”

柏凌云端坐主位,目光扫过长江水文图:“邓卿有何奇计?”

“火攻!”邓安邦斩钉截铁,“长江水师舰船多为木制或铁肋木壳,且停泊集中,最惧火攻。眼下正值东南风渐起的季节,可为助力。臣请率敢死之士,乘快船小艇,夜袭敌寨,纵火焚船!”

此计虽险,却也是以弱胜强的唯一良策。柏凌云略一沉吟,当即拍板:“准!所需一切人员物资,优先调配。此战,不求全歼,但求乱其阵脚,焚其主力,夺其江权!”

接下来的几天,帝国水师表面上偃旗息鼓,只是偶尔派小艇进行骚扰性侦察,示敌以弱。暗地里,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雷霆一击。

邓安邦挑选了上百名精通水性、悍不畏死的老兵和水手,组成了突击队。准备了三十余艘装满硝磺、火药、油脂的旧船、快艇和舢板,伪装成渔船或货船。何三的锦衣卫则全力配合,不仅摸清了清军水师的夜间巡逻规律、停泊区分布,更设法买通了几名底层水手,以为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