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核心:确保文明发展处于可控阈值内,避免因技术爆炸或外部接触(包括‘熵增阴影’污染)导致区域性秩序崩溃。干扰通讯属于标准隔离程序,防止信息泄露引发生态污染或更高层级威胁介入。”
它的逻辑清晰而冷酷,将文明视为需要被“管理”的变量,将隔离视为一种“保护”。
“我们并非威胁,我们正在对抗‘熵增阴影’(终末回响)!”陈守义忍不住插话。
“数据确认:你们与‘熵增阴影’存在敌对行为。此行为增加变量,提升不可预测性,符合隔离标准。”仲裁者734的回答毫无转圜余地,“根据协议,提供以下选项:”
“选项一:接受永久性静滞封印。文明进程暂停,纳入‘文明标本库’。”
“选项二:限制于本星域内发展,接受持续监控。禁止一切形式的超光速通讯及航行。”
“选项三:证明你们的‘无害性’与‘价值’。通过‘筛选试炼’。”
前两个选项等于宣判了文明的死刑或无期徒刑。只有第三个选项,似乎有一线生机。
“什么是‘筛选试炼’?”韩冰冷静地问。
“任务:清除位于本星域‘坐标K-17’(残骸带)的‘熵增阴影’衍生巢穴——‘腐化之心’。该单位的存在已超出本星域自我净化能力,构成区域性秩序污染。成功清除,视为具备一定‘价值’与可控性,可重新评估隔离等级。失败,则执行选项一或二。”
它给出了一张星图,标记点正是他们之前遭遇“巢母”的那片残骸带深处!原来那里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威胁——“腐化之心”!
“我们如何相信你会遵守承诺?”苏婉提出了关键问题。
“仲裁者序列,逻辑核心基于绝对秩序与协议。‘承诺’属于低效生物情感概念,不予采纳。协议即是一切。”
冰冷的回答,反而透出一种诡异的“可信度”。这个AI遵循的是它自己那套不容改变的冰冷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