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让会议室刚刚有所缓和的气氛再次紧绷起来!
不属于见鹿系统的信号?这意味着什么?
郑组长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锐利,他身体微微前倾:“你的意思是,可能存在……外部干扰?或者……入侵?”
“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沈渊谨慎地回答,“但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信号太微弱,残留信息太少,追踪溯源极其困难。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郑组长沉吟片刻,没有再追问这个问题,而是转向其他技术细节。调查组的问询持续了整整一天,细致入微,甚至有些苛刻。但见鹿科技方面准备充分,数据翔实,应答流利,态度坦诚。
傍晚时分,初步问询告一段落。郑组长合上笔记本,看着林见鹿,严肃的脸上似乎缓和了一丝丝:“林总,你们提供的数据很完整,配合态度也很诚恳。技术层面的初步判断,与你们内部的分析基本一致。自动驾驶系统在此次事故中,确实履行了它的职责。”
林见鹿心中稍稍一松,但知道这远未结束。
“但是,”郑组长话锋一转,“舆论汹汹,公众需要真相,也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光是我们的技术结论还不够,需要更具公信力的方式。”
“郑组长的意思是?”林见鹿心领神会。
“召开新闻发布会。”郑组长一锤定音,“由我们调查组主导,你们见鹿科技配合,向社会公众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和关键数据,以正视听!”
***
两天后,一场备受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厅举行。台下座无虚席,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早已严阵以待,线上直播的观看人数更是创下了科技类发布会的新高。
郑组长作为主发布人,首先通报了调查组初步的技术结论,措辞严谨,逻辑清晰,基本重复了之前在见鹿内部会议上的内容——对方货车全责,见鹿自动驾驶系统应急处理符合规范。
但台下记者们显然不满足于此,提问环节一开始,火药味就弥漫开来。
“郑组长,您如何保证见鹿科技提供的数据是真实、未经篡改的?”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记者率先发难,问题尖锐。
郑组长面色不变:“调查组独立调取了事故路段交警的监控数据、第三方机构对车辆残骸的鉴定数据,并与见鹿提供的数据进行了交叉验证,相互吻合。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经过我们专业技术手段的核验。”
“即使系统试图规避,但最终没能避免伤亡,这是否意味着现有自动驾驶技术仍然不可靠?政府是否会因此收紧对自动驾驶的监管?”另一个记者追问。
郑组长回答:“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此次事故是一次极端情况下的考验,它暴露了在应对完全不可预知的第三方极端违规时,现有技术的物理极限。但这并不能否定自动驾驶技术在提升整体道路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发展,而非扼杀。我们将根据调查的最终结果,审慎评估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
这时,一个明显带着敌意的声音响起,来自一家以唱衰国内科技企业着称的媒体记者:“林总,有业内人士爆料,见鹿科技为了赶进度,测试流程存在严重瑕疵,甚至隐瞒了之前多次的小型事故,这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您对此作何解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问题极其恶毒,直接攻击见鹿科技的企业道德。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到林见鹿身上。
林见鹿没有立刻反驳,他拿起话筒,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那个提问的记者身上。他的眼神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坦荡和坚定。
“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林见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清晰而沉稳,“首先,关于测试流程。”
他示意工作人员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是见鹿科技极其严苛的测试场画面——碰撞实验室、恶劣路况模拟、海量的仿真测试记录……其严谨和规范程度,让在场许多见多识广的记者都暗自咋舌。
“见鹿科技的每一款产品,都经过远超国家标准的、最严苛的测试。我们尊重生命,敬畏技术,绝不会拿安全开玩笑。”林见鹿语气铿锵,“其次,关于隐瞒事故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他操作面前的电脑,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公开可查的数据库链接。“这是我们见鹿科技内部,‘自动驾驶测试数据透明平台’的入口。从S1到G9,所有在公开道路测试中发生的、无论大小的事故(包括轻微剐蹭)记录,以及处理结果,只要不涉及核心商业机密,都在这个平台上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请问,何来‘隐瞒’一说?”
那个提问的记者顿时语塞,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林见鹿没有穷追猛打,他话锋一转,回到了事故本身:“我知道,无论我们如何解释,两位工程师的生命都无法挽回。这是见鹿科技永远的痛。但是,我们不能让逝者蒙受不白之冤,也不能让真相被谣言淹没。”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让全场哗然的决定:“因此,经过公司决策层慎重考虑,并征得调查组同意及逝者家属的理解,我们决定——**向社会公众,完全公开事故车辆从启动到撞击发生前最后一刻的、脱敏后的完整后台数据日志!**”
“什么?!”
“公开完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