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雨林边缘,李明远与老巫师命悬一线的危机,通过加密频道传回书院,让所有知情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尽管已启动紧急预案协调当地力量介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份无力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也正是在这种焦灼的氛围中,林见鹿做出了一个令沈渊和埃琳娜都有些意外的决定——他要暂时离开书院的核心实验室,亲自前往“溯源”项目的另一个关键现场,位于黄土高原深处、一处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参与考古挖掘。那里,据初步勘探,可能与“摇篮”坐标暗示的某种周期性文明活动存在关联。
“你需要坐镇这里!”沈渊第一个反对,眉头紧锁,“IFEO的谈判、‘灵境’的异常、格陵兰的动向……哪一件不是迫在眉睫?考古挖掘,有专业的团队在做!”
埃琳娜也嚼着口香糖,歪头看着他:“老板,我知道你压力大想散心,但也不用去刨土吧?那活儿又脏又累,还看天吃饭。”
林见鹿看着他们,眼神却异常坚定:“我不是去散心,也不是不信任专业团队。沈博士,埃琳娜,我们面对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贯穿人类文明史、甚至可能超越我们时间尺度的宏大谜题。坐在实验室里,看着数据流和模拟影像,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摇篮’警示中那份沉甸甸的重量,也无法体会‘文明档案’计划背后,那份与无数逝去文明对话的使命感。”
他顿了顿,望向窗外西北的方向,语气深沉:“有些东西,必须亲手触摸,必须用皮肤去感受那里的风,用眼睛去见证泥土被一层层剥开、露出历史真容的瞬间。我需要……去寻找那种共鸣。”
几天后,林见鹿的身影出现在了黄土高原那片千沟万壑的考古工地上。他换上了普通的工装,戴着草帽,脸上没有任何“科技巨子”的架子,混在考古队员中,就像一个前来实习或体验的研究生。
工地的负责人是国内知名的考古学家,姓孙,一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教授。他对林见鹿的到来既感荣幸又有些担忧,生怕这位“国宝级”人物在工地上有什么闪失。
“林总,这边请,小心脚下,刚下过雨,土有点滑。”孙教授小心翼翼地引着路,介绍着情况,“这个遗址是去年农民修梯田时偶然发现的,碳十四测年显示,下层文化层可能超过五千年,远远早于我们之前认为的该区域文明起始时间。而且,从出土的零星陶片和骨器看,其文化面貌非常独特,与已知的仰韶、龙山文化都不同。”
林见鹿蹲在一个刚刚清理出轮廓的灰坑边,看着考古队员用毛刷和竹签,一点点剔除着泥土,露出下面一件残缺的、刻画着复杂漩涡纹饰的陶罐边缘。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轻轻拂去旁边一块碎陶片上的浮土,指尖传来泥土的冰凉和陶器粗粝的质感。
“这种感觉……”他轻声自语,“和看三维扫描模型完全不同。”
孙教授笑了:“是啊,林总。数据再精确,也记录不下这泥土的气味,这风吹过塬梁的声音,还有……这等待未知被揭示时,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