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立于高台监礼。她看见敦煌画师在棚内铺开长卷,正与大晟工笔画家讨论线条走势。两人各执一端,一个强调飞动之势,一个讲究轮廓之准,争得面红耳赤,却又频频互看对方笔法。
午时,庆典正式开始。
龟兹乐声率先响起,鼓点震动四方。紧接着,大晟舞姬登场,水袖翻飞,应和节拍。起初两股旋律各自独立,渐渐交错融合。观众席上,有懂音律者已察觉其中变化——原本冲突的调式,竟被巧妙拉入同一韵律轨道。
一曲终了,掌声如潮。
下午为技艺展示环节。闽越人表演藤甲舞,动作刚猛,踏地有声;楚南人现场绘制山水,墨色淋漓,气韵生动;北狄舞队跃上高台,旋转腾挪,羽冠飞扬。大晟方面则展出改良织机、水力模型、活字印刷术操作过程,引来众多外邦人士驻足询问。
李瑶穿梭其间,听取各方反馈。一名吐火罗商人指着织机问道:“此物可否外售?我家乡多棉麻,正缺此类器械。”
“可签试用协约。”李瑶答,“三年内反馈使用情况,若成效显着,再议批量交易。”
那人喜出望外,当场写下名字。
傍晚时分,各国代表齐聚议事棚。李瑶宣布设立“文化互鉴使团”,每年选派十名大晟艺术家赴外学习,同时邀请外国艺者来洛讲学。经费由户部专款支持,行程纳入九驿联道保障体系。
“我们不只要展示自己的东西。”她说,“也要知道别人怎么想,怎么做。”
有人问:“若学回来的东西与传统不符呢?”
“那就看看它能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李瑶回答,“能用,便是好东西。”
夜幕降临,广场灯火通明。机关灯阵启动,光影随音乐流转。各国艺术家自发登台,或合奏,或共舞。一名大晟琴师与龟兹鼓手并肩而坐,一人抚弦,一人击鼓,竟奏出前所未有的节奏。
李瑶站在高台边缘,手里拿着明日议程册。她圈定了第一批外派名单:两名画师去敦煌临摹壁画,一名乐工赴龟兹学习鼓法,还有一名年轻工匠,将随闽越船队南下,考察海舟建造工艺。
礼部官员走来,低声汇报:“北狄首领派人送来礼物,是一顶用鹰羽制成的冠冕,说要赠予主持此次盛会之人。”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