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教育深化提质量,人才辈出兴家邦

天刚亮,陈留县学堂外的石阶上已有孩童排队。他们背着粗布书包,有的还提着半块干粮。一名年轻教习站在门口点名,声音清亮地念出每个名字,孩子们应声踏入院门。

苏婉站在廊下看了许久。她没让人通报,只安静地站在阴影里,看这些农家子弟走进教室。昨天夜里,她收到李瑶送来的一份简报——春耕物资已分发完毕,农机订单翻了三倍,而随货附送的《农具手册》在多个村庄被抢读一空。有人甚至把纸页贴在墙上,全家围坐抄写。

这让她想起昨夜路过村塾时看到的画面:几个孩子挤在油灯下,一人念一句,其余跟着默记。那种专注,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想学会什么。

她转身走进课堂。

这是一节新设的《基础测量与田亩计算》课。学生分成几组,用绳索和木尺在纸上画出模拟地块。一个瘦小的男孩正低头演算,额头上沁出汗珠。旁边同学问他结果,他摇摇头,又从头算起。

讲台上的青年教师见她进来,微微一怔,但没有停下。他拿起一块板图,指着上面划分的三块田地说:“若每亩收麦六石,这三块地一共能打多少?”

学生们纷纷动笔。有人用口诀逐块相加,有人试着列竖式。那男孩忽然抬头:“老师,我用九章里的‘合分术’,得出总产是四十二石。”

全班安静了一瞬。

教师点头:“答得对。比传统算法快了近一半时间。”

苏婉走上前,轻声问那男孩:“你怎么想到用这个法子?”

“我在家帮爹记账。”男孩低声说,“以前算不清,总差几升。后来听人说宫里发的新课本有用,我就借来读。”

她没再说什么,只是把手里的册子递给教师。那是刚整理好的《教师研修班名单》,里面有一百多人通过初试,将在下月赴洛阳集训。

课后座谈在堂侧小屋举行。七八位本地教习围坐一圈,气氛有些沉闷。一位老先生拄着拐杖,始终不说话。直到有人提起“格物课耽误背书”,他才开口:“读书人靠的是经义立身,学这些量地、算数的事,岂不是自降身份?”

苏婉没反驳。她让随行人员请来刚才那个男孩,请他在众人面前现场演算三块不同形状土地的产量总和,并记录耗时。

全程用了不到两盏茶时间。

她翻开另一本册子:“全县上月参加试测的学生共三百二十一人,其中选修算学者,识字率提升百分之十八,农事误判率下降四成。今年夏税预估误差也比往年减少七成。”

屋里没人再说话。

她接着说:“经典诵读不会取消,但算学、格物将列入县学必考。成绩优异者,可得廪膳资格。每月增薪三百文。另外,科学院会派讲师轮训,凡完成课程并通过考核者,额外加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