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我们酿出酒了!”妇人们激动地相拥,石婆婆浑浊的老眼里也闪烁着泪光。
赵小满品尝着这辛劳与智慧结晶,心中已然有了全盘计划。她为这新酒取名——“巾帼烧”。
酒已成,如何销?
这一次,赵小满没有再去市集与粮商短兵相接。她让人定制了一面特殊的酒旗,依旧是用那醒目的靛蓝色粗布,上面以白色颜料书写着一行大字,这行字,不再诉说悲情,而是直指核心,充满了力量与悲悯:
“一杯粟酒,救万农活命粮!”
酒旗旁,还立着一块木牌,上面详细说明了“巾帼烧”的由来——采用永安县本土农户种植的粟米酿造,每售出一坛“巾帼烧”,便有相应的银钱,用于按公道价格(标注为一千文每石)向受困农户直接收购粮食,或借贷粮种,助其渡过难关,避免再受粮商盘剥!
与此同时,赵小满派出手脚麻利、口齿清晰的妇人,带着样品“巾帼烧”,前往府城、邻县,甚至更远的城镇,直接与各大酒楼、饭庄、酒肆接洽。她们不卑不亢,奉上醇香的美酒,讲述酒背后的故事与承诺。
“您尝这酒,地道粮食烧,口感醇厚,绝无勾兑。您买我们的酒,不仅是买卖,更是行善积德,是救咱永安县万千农户于水火!”
“一杯酒,或许微不足道,但千杯万杯,汇聚起来,就是能砸碎粮商锁链的力量!”
这种将商业消费与公益救助直接捆绑的营销方式,在这个时代堪称石破天惊!许多酒楼东家、过往客商,在品尝了“巾帼烧”的醇烈之后,再听闻其背后承载的意义,无不动容。这酒喝下去,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带有一份扶危济困的豪情与底气!
“好酒!更有好义!这酒,我醉仙楼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