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戴着一副老花镜,仔细阅读着手中港岛发过来的电报。
这份报告详细汇报了张华在港岛近期的商业活动,特别是其准备的收购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看到“计划借贷资金两亿美元,用于收购包括金门大厦在内的核心物业及土地资产”这一行字时,老书记握着报告的手微微一顿。
他下意识地摘下了老花镜,揉了揉眉心,仿佛需要缓解一下这串数字带来的冲击。
“两……两亿美元?”
老书记低声自语,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这个数字,对于八十年代初期的内地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
它可能相当于一个大型省份全年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能建设数不清的工厂、道路和基础设施。
一旁的徐晓芸见状,连忙解释道:
“张华同志认为现在港岛资产正处于低洼,企业借贷代收购可以加快发展。我们要是完成收购,可以进入港岛的地产市场,建立起东南亚发行渠道。”
她小声继续提醒道:“按照国际的标准,公司负债率40%处于安全线。”
“这种事哪能想一出是一出?必须提前上报!”
老书记沉声道,语气里满是埋怨。
虽然上面给了华影自负盈亏的经营,公司在外汇使用上放开口子,
但两亿美元的借贷收购,这肯定是要上报中央审批啊!
徐晓芸听着心里不是滋味,忍不住开口打抱不平:
“陈书记,张华同志的上市计划里其实提过这事,只是没展开细说。”
她心里明镜似的,集团如今的家底。
几乎都是张老师一手挣回来的,他怎么支配这笔钱,本就该有这份自主权。
而且报告里面已经讲明案例及收购的意义,让她觉得张华应该为集团的发展操碎了心。
老书记沉思片刻,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
“等他回来,我看这电影也别拍了!就给我老老实实待在集团,专心致志搞他的公司经营,搞他的资本运作!省得一天到晚在外面,尽搞这些让人心惊肉跳的大动作!”
老书记发完火,深吸一口气,
“徐晓芸同志,你抓紧协调各部门的同事,把这份电报原文,连同我们掌握的关于在港资产和借贷计划的初步评估,整理成一份报告,紧急上报!”
说完,老书记还不放心催促道:
“要快!刻不容缓!”
“是,陈书记!我马上去办!”
看着徐晓芸匆匆离去的背影,老书记缓缓坐回椅子上。
年轻同志有股冲劲是好事,他心里清楚,实在怪不着他。
可话又说回来,国内的这些制度、这些条条框框,他更没法去怨怼。
规矩在那儿,终究是为了行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