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开始了隔着十二小时时差的双城生活。
许念全身心投入到艺术节的布展中。《共生》系列的作品被精心布置在展馆的核心区域,她忙着调整灯光,核对展签,与策展人沟通细节。狮城艺术圈的活跃和国际化让她大开眼界,也结识了一些新的艺术家朋友。
而江澈则在纽约,面对着空间开业前千头万绪的琐事。装修收尾、设备调试、宣传物料、嘉宾邀请……事情繁杂,压力巨大。他忙得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常常在凌晨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但无论多忙,两人之间那道无形的“桥梁”始终畅通无阻。
许念会在新加坡的清晨,收到江澈在纽约深夜发来的消息,有时是空间某个角落终于安装好的灯具照片,有时是吐槽某个供应商的延迟,有时只是一句简短的「刚忙完,想你。」
而江澈则会在纽约的午后,看到许念在狮城深夜发来的布展花絮,或是她发现的有趣艺术品,或是她简单的一句「今天很顺利,晚安。」
他们默契地避开对方可能正在忙碌或休息的时间,用这种异步的方式,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碎片,传递着无声的陪伴。
这天,许念的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反响热烈。不少观众在她的作品前驻足良久,更有专业评论家主动与她交流。晚上,艺术节组委会举办了一场招待酒会。
酒会气氛热烈,衣香鬓影。许念穿着一身得体的礼服,从容地应对着各方来客。她的英语流利,谈吐优雅,对自身作品理念的阐述清晰而深刻,吸引了不少赞赏的目光。
一位来自欧洲的资深策展人对她的《共生》系列表现出浓厚兴趣,与她聊了许久。期间,那位策展人幽默风趣,举止得体,对许念的才华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许念正专注于学术交流,放在手包里的手机连续震动了好几下。她趁着间隙拿出来一看,是江澈的消息。
「(一张纽约空间门口,工人正在悬挂‘Bridge’Logo的照片)」
「快搞定了。」
「在干嘛?」
「(三分钟后的又一条)乖乖?」
隔着屏幕,许念仿佛都能看到那只狐狸因为得不到即时回应而开始不安地甩动大尾巴的样子。她忍不住低头笑了笑,快速回复:
「在酒会上,和一个策展人聊天。Logo很好看!」
几乎是信息发出的瞬间,江澈的视频请求就弹了过来。许念愣了一下,对那位策展人抱歉地笑了笑,走到相对安静的露台接通。
屏幕亮起,江澈那边似乎是清晨,他坐在纽约临时办公室的椅子上,背景是堆着文件的办公桌。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眼神在看到她穿着礼服、背景是繁华都市夜景时,瞬间亮了一下,随即又微微眯起。
“酒会?什么样的酒会?”他语气状似随意,但许念捕捉到了他眼底那一闪而过的、极其细微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