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与扶苏进行了一场关于“沟通”与“理解”的深入谈话后,顾念一能明显感觉到这位长公子的变化。他并未立刻变得健谈或亲近,但那种固执的、带着先入为主偏见的质疑确实少了许多。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安静地跟在她身边,观察,倾听,偶尔提出一些经过思考后的问题,仿佛真的将自己放在了“学徒”的位置上。这种变化让顾念一轻松了不少,至少不用时刻准备着应对“儒家小古板”的突然发难。
这日,顾念一正窝在自己府邸的书房里,对着几张新铺开的纸张写写画画。正当她为一个示意图画得不够标准而抓耳挠腮时,张伯进来通报,精工坊派了吏员前来,有要事禀报。
顾念一心中一动,莫不是铁锅有消息了?她立刻放下笔,来到前厅。
来的是一名精工坊的年轻吏员,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和困惑:“顾大夫,打扰了。您之前吩咐试制的那个……‘铁锅’,匠人们按照您给的图纸和说明,试着浇铸了几口,但……但效果似乎不太对劲,做出来的东西笨重得很,而且受热也不均匀,容易裂。坊里的老师傅们也琢磨不透问题出在哪儿,特让小的来请顾大夫过去瞧瞧,指点一二。”
果然是为了铁锅!顾念一虽然有点小失望(看来一次成功没那么容易),但更多的是理解。毕竟是跨越两千多年的技术,哪能一蹴而就。
“好,我这就随你去看看。”她二话不说,吩咐备车,又让人去告知可能随时会来的扶苏一声(毕竟现在是“跟班”),便跟着吏员赶往城外的精工坊。
扶苏得知消息后,果然也很快乘车跟了上来。他现在对顾念一捣鼓的这些“奇技淫巧”充满了好奇,很想亲眼看看那所谓的“铁锅”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制作的。
来到热火朝天的精工坊,负责的铁匠师傅连忙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惭愧和不解:“顾大夫,您可来了!快看看,这……这就是我们按图做出来的‘锅’。”
顾念一跟着他走到一个工作台前,只见上面放着几口黑乎乎的、形态各异的“铁锅”。之所以说形态各异,是因为它们虽然大致有个锅的形状,但有的边沿厚薄不均,有的底部凹凸不平,有的甚至带着明显的气孔和砂眼。她伸手摸了摸,触感粗糙,分量也确实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