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了一座桥。
“我们不需要,也绝不能一头扎进陌生的深海。我们要做的,是搭建一座‘跨海之桥’。一座足够坚固、能承受风浪,但又足够灵活、可以让我们试探性前行的桥。”
他提出了一个 “战略性试探,最小化投入” 的国际化初期策略:
第一步,不是竞标,是“侦察”。组建一个精干的“先遣小组”,成员包括一名精通国际商务的林薇手下干将、一名熟悉产品标准化的技术架构师,以及一名法务。他们的任务不是去签合同,而是前往邮件发出的城市,进行为期两周的深度市场调研。目标极其明确:
· 面对面与促进会及潜在的农业合作社沟通,精准理解他们的核心需求、痛点和预算范围。
· 实地考察当地农业的数字化基础、网络条件、数据相关法规。
· 评估当地潜在的技术支持或生态合作伙伴资源。
· 形成一个清晰的《东南亚市场可行性及风险分析报告》。
第二步,聚焦“标杆”,而非全面铺开。即使调研结果乐观,初期也绝不贪多。从促进会提到的几个产品中,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合作意愿最强、且与国内经验最具可比性的品类(例如泰国茉莉香米),尝试打造一个“国际版灯塔项目”。目标是通过这个单一项目,跑通国际业务的全流程,验证模式的可复制性,并积累宝贵的跨境运营经验。
第三步,“产品适配”而非“推倒重来”。技术团队待命,基于先遣小组反馈的需求和环境信息,评估现有标准化产品组件需要进行的“最小必要适配”是什么。可能是多语言支持、适配特定国家的数据合规要求、或者调整某些数据采集流程以适应当地习惯。原则是:尽量利用现有组件进行配置和微调,避免底层重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