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标准之锚——从项目到产品的惊险一跃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常常陷入僵局。

打破僵局的,是陈默引入的 “分层解耦” 设计思想。他让团队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清晰的层次图:

底层是“能力基座”(Platform Layer):由技术能力中心打造,极度标准化、稳定。包括统一的数据接入与清洗引擎、核心的联邦学习算法框架、区块链底层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模块等。这些是“黑盒子”,对外提供稳定、可靠的API接口,不允许随意修改。

中间是“产品组件层”(Product Component Layer):基于底层能力,封装出面向不同场景的、可复用的标准化产品组件。例如,“农产品溯源基础组件”(包含地块管理、农事记录、检测报告上链、赋码管理等核心功能)、“小微企业经营数据验证组件”、“供应链单据存证组件”等。每个组件都有清晰的输入、输出和配置参数,像乐高积木一样。

上层是“解决方案层”(Solution Layer):由前台的各解决方案部,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像搭积木一样,组合不同的产品组件,并辅以少量的定制化开发(主要集中在UI/UX和特定业务流程集成上),快速构建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标准化,不是要消灭个性化,而是要约束个性化的范围和方式。”陈默解释道,“个性化必须在‘解决方案层’通过配置和有限的二次开发实现,不能动摇‘能力基座’和‘产品组件层’的稳定性。”

思路清晰后,工作立刻有了方向。“产品标准化委员会”首先选择了最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农业”领域作为突破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召集了所有参与过农业项目的技术、产品和运营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闭关”研讨。大家对着过去十几个农业项目的需求文档、设计稿和代码,逐行分析,进行“共性提取”和“特性归类”。

过程是痛苦且繁琐的。常常为了一个字段是否应该纳入标准组件,或者一个业务流程是否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通用性而争论不休。

“这个‘病虫害图像识别’功能,只有三个高端果园项目用到了,而且识别模型都不一样,应该作为可选扩展,不应放入基础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