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隐性负债——那些看不见的成本

流程再造带来的秩序感,让“智伞”上下如同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呼吸都顺畅了许多。项目在轨道上平稳运行,部门间的扯皮锐减,现金流也随着回款加速而逐渐回暖。一种乐观的情绪开始在内部弥漫,仿佛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然而,陈默却隐隐感到不安。多年的商业直觉告诉他,水面之下的冰山,往往比看得见的更大。这种秩序,是否掩盖了某些更深层次、更隐蔽的风险?

这种不安,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得到了印证。

快下班时,刘强敲开了陈默办公室的门,脸色不像是因为周末将至的轻松,反而带着一丝凝重。“默哥,有件事,我觉得需要单独跟你聊聊。”他手里拿着一个不起眼的黑色笔记本。

“坐。”陈默给他倒了杯水,预感到了什么。

刘强打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些名字、日期和简短的事件描述,字迹有些潦草,显然是在各种场合快速记下的。“这是我近半年,私下记录的一些‘小事’。以前忙得脚不沾地,没空细想,现在流程顺了,我回头整理了一下,觉得有点不对劲。”

他指着一条记录念道:“三个月前,核心平台组的高级工程师李闯,在一次非正式聚餐时,半开玩笑地跟我说,‘强哥,咱们这平台越来越复杂,我现在都不敢轻易动核心代码了,生怕哪里埋着雷。有些早期的设计,现在看就是技术债,欠着呢。’我当时只当是技术人员惯常的抱怨,没太在意。”

他又指向另一条:“上个月,交付二部的项目经理张薇,在项目复盘会后悄悄找我,说他们团队为了赶‘华商银行’的进度,牺牲了代码质量和文档完整性,测试覆盖率也不达标。她担心后续维护会出问题,但当时项目压力大,她没敢正式提。”

一条又一条的记录,涉及技术、运营、甚至客服。有老员工私下表达对某些历史决策的担忧,有中层干部隐晦地提到团队士气问题,有客服反馈某些“微小”但持续存在的产品体验瑕疵被不断推迟修复……

“这些事,单独看,都是小事,甚至不值当拿到管理会上讨论。”刘强合上笔记本,眉头紧锁,“但把它们放在一起,我感觉,我们可能欠下了一笔不小的‘隐性负债’。这些负债没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但它们就像地基里的白蚁,平时看不见,一旦爆发,可能就是大问题。”

陈默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刘强的直觉与他相同。企业的负债,远不止财务报表上的那些。那些为了短期目标而牺牲的长期价值、那些被压抑的问题和情绪、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风险,都是看不见的成本,都在悄无声息地消耗着企业的元气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