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市场的分化:客户用脚投票
就在内部争论不休时,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
那家全国性连锁便利店,在初步接触后,发现“智伞”倾向于派出团队进行为期数周的深度调研和方案设计,而非立刻提供一个“开箱即用”的标准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其采购流程和预算审批无法匹配这种“重”模式,最终转向了一家能提供标准化供应链SaaS的竞争对手。
消息传来,主张标准化的一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看吧!市场不等人!我们必须快!”
然而,另一家大型制造业集团,在对比了多家标准化方案和“智伞”的初步诊断报告后,其董事长却亲自拍板:“就选‘智伞’!我们工厂的问题盘根错节,那些标准软件根本是隔靴搔痒。我们需要的是能帮我们动手术的医生,不是只会卖感冒药的药店!”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市场本身,就是分裂的。
四、 陈默的决断:“有原则的标准化”
在听取各方意见并深入分析客户数据后,陈默做出了最终裁决。
“我们不做二选一的选择题,”他在战略定调会上宣布,“我们走第三条路——‘有原则的标准化’。”
他阐述了这个策略的核心:
1. 内核标准化:将经过多次验证、高度稳定、通用的技术模块和基础数据模型,进行彻底的“产品化”封装,形成坚固可靠的“能力基座”。例如,隐私计算引擎、核心风控算法、数据安全组件等,必须实现“黑盒化”和“接口标准化”。
2. 前端场景化:基于标准化的“能力基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群体,开发若干款“场景化解决方案包”。这些方案包不是大而全的万能产品,而是聚焦于解决该场景下最核心的1-3个痛点。例如,面向小微企业的“信用速查工具包”,面向社区的“智慧养老基础套件”。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