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能力外化——从内部建设到市场验证

当“智伞”内部的能力地图日益清晰、价值闭环初步成型时,陈默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内部的能力建设无论多么完善,若不能经受真实市场的残酷检验,并转化为被客户认可的价值,便如同锦衣夜行,终是空中楼阁。是时候主动将锤炼已久的能力“外化”,接受市场的终极审判,并在审判中完成从“自我感觉良好”到“被市场需要”的关键一跃。

一、 能力的“孤芳自赏”危机

危机的苗头,首先出现在一次内部的技术路演上。方哲团队兴致勃勃地展示了历时半年重构的新一代隐私计算平台,其性能指标和安全性相较于旧版本有了飞跃式提升。然而,在随后的客户交流会上,当技术团队深入讲解新平台的架构优势时,几位重点客户代表的表情却略显茫然和疏离。

会后,一位相熟的客户私下对林薇坦言:“林总,你们的技术听起来确实很厉害。但说实话,我有点听不懂。我更关心的是,这个新平台能让我原来的业务流程快多少?能帮我降低多少坏账?操作起来会不会更复杂?”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管理层的头上。他们猛然惊醒:内部引以为傲的能力升级,如果无法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感知得到的价值呈现出来,那么所有的投入很可能只是技术团队的自娱自乐。

与此同时,市场部在推广基于“价值共生”理念的解决方案时,也遭遇了阻力。客户往往直接追问:“别讲那么多理念,直接告诉我,用你的方案,我能多赚多少钱?或者能省下多少钱?”

二、 转向“客户语言”:价值主张的重塑

面对市场反馈,陈默要求全公司进行一次彻底的“语言转向”——从描述“我有什么能力”,转向阐述“我能为你(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一场围绕核心能力的“价值主张重塑”工作紧急启动。各部门被要求,针对每一个关键能力模块,必须用最朴实的商业语言,回答三个问题:

1. 这个能力能帮助客户解决什么具体、头疼的问题?(痛点切入)

2. 能带来哪些可量化、可感知的价值?(价值量化)

3. 和竞争对手相比,为什么你的方案更优?(差异优势)

例如,对于新一代隐私计算平台,技术团队不再宣传“采用了某某加密算法”,而是提炼出“在保障您数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让您与合作伙伴的数据协作效率提升3倍,模型训练周期缩短50%”这样直击要害的价值陈述。

对于“微光成长计划”,宣传重点从“我们帮扶了多少小微个体”,转变为“我们为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培育和筛选了一批经过初步验证、具备成长潜力的优质小微客户/供应商,降低了您的获客/寻源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