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品牌重塑——从产品供应商到生态赋能者

三、 品牌体系焕新:从标识到话语

定位明确后,一场由内而外的品牌体系焕新工程迅速启动。

公司聘请了顶尖的品牌咨询公司,但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智伞”自己手中。陈默强调:“新的品牌形象,必须是我们内在战略和文化的外化,不能是设计师凭空想象的艺术品。”

新的品牌标识(Logo)去掉了原来略显冰冷的抽象伞形图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连接、色彩各异的小点构成的网络状图形,象征着连接与赋能万千“毛细血管”的生态网络。主色调也从单一的科技蓝,调整为更具温度感和活力的蓝绿色渐变。

品牌口号(Slogan)也更新为:“连接微小,成就无限”。这句口号既体现了其服务“微小”经济单元的初心,也展现了通过生态连接创造“无限”可能的愿景。

所有对外的视觉物料、宣传文稿、网站和产品界面,都依据新的品牌规范进行了系统性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公司制定了详细的《品牌声音手册》,规范了在不同渠道、面向不同对象(客户、伙伴、投资者、公众)时,沟通的语调、用词和核心信息,确保品牌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四、 内容为王:讲述生态赋能的新故事

品牌形象的改变只是表面,真正支撑品牌重塑的,是持续输出与之匹配的、有价值的内容。

市场部组建了专门的“内容工厂”,其任务不再是生产干巴巴的产品介绍,而是围绕“赋能”和“生态”两大主题,创作一系列深度内容。

他们深入挖掘生态联盟的成功案例,制作了《“智慧食采”诞生记:一场跨越四家公司的协同创新》等系列纪录片和深度文章,生动展现联盟如何解决客户复杂问题。

他们邀请生态伙伴的创始人或技术专家,共同举办线上技术沙龙,分享在“智伞”平台上开发应用的经验,凸显平台的开放性和赋能价值。

他们甚至开设了一个名为“毛细血管洞察”的行业研究专栏,定期发布关于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社区经济创新等领域的趋势报告,不直接推销产品,而是致力于成为该领域的知识来源和思想领袖。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