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能力地图——系统化构建企业核心能力

结果令人警醒。

在“行业研究能力”上,公司得分仅为“初级”。评估指出,虽然有个别专家凭经验对某些行业有深刻理解,但未能形成可复制的研究方法论和知识体系。

在“平台工程能力”上,得分“初级偏中”。评估认为,技术中台虽然初步建成,但在自动化运维、资源弹性调度、监控预警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知识管理能力”上,得分最低。公司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仍然散落在个人头脑和聊天记录中,未能有效沉淀、分享和复用。

就连公司自认为优势的“隐私计算技术”,评估也指出其在“工程化落地易用性”和“与传统系统集成便利性”方面仅达到“中级”,远未达到“高级”的行业领先水平。

这份客观的能力差距报告,像一盆冷水,让所有管理层清醒地看到了光环背后的真实短板。

四、 能力建设计划:从规划到执行

面对差距,陈默没有气馁,反而感到兴奋。“知道我们缺什么,比盲目自信要强一百倍。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短板,一个个补起来。”

公司制定了为期三年的“能力建设路线图”。这不是一份业务指标计划,而是一份详尽的“修炼内功”的计划。

针对“行业研究能力”短板,公司成立了“行业研究院”,不仅聘请了资深行业专家,更要求每个面向客户的事业部,都必须建立自己的行业研究小组,定期输出深度行业分析报告,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

针对“平台工程能力”,方哲团队获得了专项预算,用于引入先进的DevOps工具链,建设自动化测试平台,并重构监控告警系统,目标是将平台稳定性提升一个数量级。

针对最薄弱的“知识管理能力”,林薇亲自牵头,将之前零散的知识管理举措系统化,建立了“知识积分”制度,要求每个项目必须进行复盘并形成标准化案例,每位员工每年必须贡献一定数量的知识文档,并将此与晋升和奖金强关联。

每个能力模块都有明确的负责人、建设路径、资源投入和衡量指标。公司的资源分配,不再仅仅依据业务的紧急程度,更要看其对核心能力建设的贡献度。

五、 能力文化与组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