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水土不服——标准化流程的区域适应性挑战

在F市,林薇团队找到了一家实力不错的本地城商行。对方对“智伞”的模式很感兴趣,但在审查核心企业资质时,对方风控总监提出了一条硬性要求:核心企业实际控制人必须提供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这条要求完全出乎“智伞”的预料。在他们的标准化风控模型中,核心企业的确权本身已是强信用支撑,从未将实控人个人担保纳入必要条件。但这家银行基于当地曾发生过的企业通过复杂关联交易逃废债的案例,坚持这一地方性的风控“土政策”。

谈判陷入僵局。如果接受,会极大增加“智伞”说服核心企业的难度;如果不接受,就意味着要放弃这个区域内最合适的资金方伙伴。标准化的风控模型,在地方性的风险偏好和历史经验面前,不得不做出妥协和调整。

四、 运营服务的“细节”魔鬼

即使是看起来最标准的运营服务,也遇到了麻烦。

在G市的一个社区推广电子凭证时,运营人员发现,当地居民对线上支付和电子协议极度不信任,坚持要求手写收据并加盖公章。而“智伞”为了效率和成本,早已推行全面的电子化、无纸化运营。这一细节上的冲突,导致整个推广计划受阻。

另一个社区,居民普遍是老年人,对于复杂的APP操作流程完全无法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和视频教程形同虚设。运营人员不得不回归最原始的方式,几乎为每一位居民提供面对面的、反复的教学服务,人力成本急剧上升。

五、 反思与调整:从标准化到模块化、本地化

一系列的问题反馈到总部,陈默和林薇意识到,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将“标准化”错误地理解为了“一刀切”。

“我们的标准化,应该是核心方法论和基础能力的标准化,而不是具体执行动作的僵化照搬。”陈默在紧急召开的区域协调会上指出,“我们必须赋予前线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水土’,对我们的‘种子’进行适当的改良。”

一场深刻的调整随即展开: